$惠伦晶体(SZ300460)$ 若惠伦晶体被ST甚至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国家对其采取兼并整合的可能性,要大于直接让其破产,核心原因在于其技术和产业的战略价值难以替代,具体可从两方面分析:
1. 兼并整合的可能性更高
- 战略价值决定“不能丢”:高频晶振作为芯片、5G通信等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元器件,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惠伦晶体在该领域积累的技术、产能和专利,是国内少有的产业资源。即便企业经营出问题,这些核心资产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若破产清算,技术和产能可能流失,重新培育同类企业需数年时间,与国家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目标相悖。
- 过往案例的参考性:国内对关键领域困境企业的处理,更倾向于通过兼并重组“保核心资产”。例如,部分半导体、新能源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时,往往由国资牵头整合,剥离不良资产、保留技术团队和核心产能,避免战略资源流失。惠伦晶体若走到绝境,更可能被国资或行业龙头企业兼并,而非直接破产。
2. 直接破产的可能性较低
- 破产的连锁风险太大:若惠伦晶体破产,不仅会导致高频晶振国产替代进度受阻,还可能影响其上下游供应链(如芯片厂商、通信设备企业)的稳定,甚至引发产业链局部断供风险。尤其在当前中美技术竞争背景下,国家更倾向于“稳产业链”,而非承受这种风险。
- 政策底线是“保产业”而非“保企业”:国家支持的是高频晶振这个产业,而非特定企业。若惠伦晶体自身问题(如管理混乱、违法违规)过于严重,直接扶持已无意义,更可能的路径是“换主体不换资产”——通过兼并让国资或优质企业接手,清理问题后继续运营,而非让整个产业资源随企业一起消亡。
结论
综合来看,兼并整合的可能性远大于破产。国家对这类具有战略价值的企业,底线是“保住技术和产能”,而非放任其彻底消失。即便企业自身问题再多,只要核心资产有保留价值,就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挽救”,而非简单让其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