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消费——餐饮行业投资逻辑(下)

用户头像
Klude
 · 山东  

目录

一、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基本原理

二、盈亏平衡分析模型——直营模型

1.海底捞

2.特海国际

3.达美乐

4.百胜中国

5.奈雪

6.海伦司&九毛九&呷哺呷哺

三、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加盟模型

1.蜜雪冰城

2.茶百道

3.古茗

4.霸王茶姬

四、 行业展望

1.餐饮并购

2.餐饮出海

(接上篇网页链接

三、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加盟模型

加盟跟直营不一样,品牌方本质上是二道贩子,卖原材料和设备,输出经营和管理,。

考验供应链整合能力——需要自建仓储物流基地,设备仓库,新鲜农产品仓库,前置冷链仓库。与直营模型不同的是,直营的营业额就是集团层面的营业额,只需按照单店模型扣减一定比例的总部费用。

那么加盟模式的单店模型算出来,是单个加盟商门店的,如何根据门店销售情况好坏给品牌方估值?

以加盟制奶茶为例,作为加盟店的品牌方来讲,蜜雪、古茗财报里的收入是门店的变动成本,即原材料成本——靠卖原材料赚钱。

每年的持续加盟费,对于品牌方贡献很小,计算业绩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一家店才1万-3万/年,品牌方不指着这个赚钱。

因此,可以将门店的原材料成本视作品牌方的收入,再继续算品牌方的利润,就可以给估值了。

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券商模型:

最后一行就是建店成本,蜜雪20万能开起来,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以前开起来要花40万-50万,霸王茶姬要120来万。目前各品牌方都在卷折扣,设备折扣,首批物料折扣等。

有的品牌,比如茶百道,如果你去老加盟商那买名额(老加盟商资质好,加密门店费用低),找个租金低的点位,再找餐饮设备回收的二手商拉来几台二手设备,那么只需要20几万的前期投入,一家茶百道也能开起来,如果品牌势能不掉,还是很香的。

一般来讲,品牌方需要直接管控加盟商的经营质量,是不允许私自转让的,这可能导致门店运营水平下降、品牌形象不统一,出现管理失控。品牌方对开店的人不了解,财务状况、经营理念等都是未知,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卖名额”的现象,品牌方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一定程度地默许私下转店,往往与品牌方的经营困境有关。

顺便说一句,加盟制的品牌离我们生活很近。如果有条件的话,手里有一定的资金,我们是可以开一家实体店的。如果稳定,回本之后就相当于多了一份工资,转店或者继续经营都可。即使不做投资,不买股票,也应该了解一下。

1.蜜雪冰城

以蜜雪冰城为例,门店层面是和直营模型一样的,只是在计算总部利润和估值的时候,会有不同。

我们直接看蜜雪冰城的稳态,目前可以按照出杯量每天475杯,单店单日销售额为3325,月店效差不多是10万,一年卖120多万。这时原材料成本是60万。

这60万我们就可以看作是蜜雪冰城品牌方一年从这一家门店赚的钱。6万家店,360亿营收,15%净利率,那就是50亿利润。给20倍PE,1100亿市值。目前蜜雪还是比较贵的。

蜜雪新增的加盟店,一次性加盟管理费+设备+首批物料能收20万,后续每年2000家新增门店的话,只能收上来4个亿,所以品牌方也并不是靠所谓的“坑加盟费”来赚钱,赚的还是你这个门店持续经营的钱。

品牌方的利润率取决于做供应链的成本,自建水果、茶叶生产基地和前置仓,以及包材工厂(一杯奶茶的成本一半都是包材成本),来进行成本压缩。如果客单价能维持的话,利润率就会比较稳定。这点来说,跟传统消费股差不多,加盟商是你的经销商,线下门店相当于其稳定获客的渠道。

港股四家加盟制茶饮公司,毛利率30%出头,净利率能达到15%以上。毛利率都不如做轻乳茶的茶姬高,霸王茶姬的毛利率能做到45%,霸王只需解决茶叶供应链即可,更赚钱。

做果茶的加盟商,门店层面,毛利率也较低,水果有损耗,不如霸王茶姬做乳茶。

外卖大战背景下,三家外卖平台补贴的几百亿只是一部分,门店会承担补贴的大头,囚徒困境,不跟也得跟。门店的实收并不高,甚至只有GMV50%~65%的实收。门店的盈利能力不是很乐观。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门店的利润率和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没关系了,门店生意好坏,盈利还是亏损,都不影响我品牌方把原材料卖给你。那么理论上,品牌方岂不就是稳赚不赔的吗?

并不是这样。

与天底下所有的有中间商的生意一样,品牌方和加盟商是共生的关系。拿运动鞋服举例,李宁、特步、361°等品牌都经销商模式,行业好的时候,品牌方就狠命的压货,经销商也拼命的从品牌方那里拿货,反正都能卖出去。但是在行业不好的时候,品牌方需要和经销商共同承担货卖不出去的风险。

李宁经销商把球鞋里面的二维码扣掉,经销商3.8-4.2折进货,会把品牌方为了指标压给我的、卖不出去的货,5-6折出给第三方买手店(识货App)。

品牌方的代价,要么就是给经销商销售返点,装修补贴等,品牌方费用增加,影响品牌方的盈利能力。要么就是给下游延长了账期,比如361°,品牌方账上有很多的应收,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

2.茶百道

说回餐饮加盟,去年的茶百道就是个例子。去年开始,奶茶行业极度的内卷,茶百道给加盟商优惠,表现在设备优惠,以及物料补贴和承担销售费用开支。

所以,在茶百道的单店模型里面,我们会按照门店原材料成本的7折作为品牌所确认的收入,品牌方每家店赚59万。

茶百道去年关了大几百家门店,还是净开店状态。今年上半年关店比较多。一直以来,茶百道外卖占比比较高,享受了疫情期间的红利,疫情期间外卖单量多。不过,也是由于疫情前扩张过于激进,一些差一些的点位,生意并不好。

目前茶百道的店效是平均每个月卖接近16万,结合模型来看,门店净利润10多个点,门店一年赚20多万。但是当前外卖大战,可能实收只有50%~60%,每年门店净利润一定没有20万,10万就不错了。我们把实收下降也可以理解为客单价下滑。

如果达到稳态,收紧对加盟商的折扣,品牌方每家店赚90万,三年后国内+海外重新增长回到1万家,90亿营收,15亿利润,那么目前还是低估的,弹性很大。

关注茶百道的拐点非常重要,如果像「一點點」那样,始终存在“点门”,有忠实拥趸,门店重新净增长。就怕竞争格局继续恶化,内卷持续得太久,物料继续打折,盈利模型不可持续。

国内提升品牌势能的办法就是开高端店,对于任何业态和品牌都需要这么做,比如名创和泡泡的旗舰店,北美大店。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提高辨识度。茶百道在成都宽窄巷子有旗舰店,也可以直营拿到核心购物中心的核心点位去开,看品牌方有没有后续动作。

茶百道是出海比较不错的品牌,茶百道logo是个蓝色的熊猫,熊猫这个形象还是比较受欢迎,率先进入韩国、新加坡和欧洲部分国家。未来或许某个节点,海外破圈也许会反哺国内,但现如今,海外还不能给估值。

3.古茗

古茗的扩张和其他几家不一样,古茗是“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供应链能力到了,门店才会相应地进行区域性加密。而不是先铺全国,星罗棋布之后再加密。并且古茗还主打下沉市场,目前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占总门店的80%。

古茗自建冷链物流,97%以上的门店可实现两日一配,同行一般是一周两配,并且依赖第三方物流。古茗和蜜雪一样,拼的是极致的边际成本递减。

这里稍作解释,中高端现制茶饮和低端现制茶饮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低端茶饮的茶底一般是碎茶、茶渣或者是工业茶粉,标准化程度较高,但是没有茶叶的风味,一般还会添加香精。中高端茶饮一般用的原茶叶,能喝出来茶香,通常茶叶的采购价是200-500/kg,是茶粉等低端原料的5-10倍(茶粉采购价50元/kg)。霸王茶姬用的真茶叶,会在杯子上标注茶多酚含量,一般≥200mg,缺点是真茶茶叶太浓,晚上睡不着。

低端茶饮的水果,一般是浓缩果浆,添加一些果茶里面的水果,中高端茶饮一般是鲜果。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乳制品,低端茶饮的奶,一般是植脂末,成本只有鲜奶的三分之一。著名的“冰勃朗”,就是植脂末,很鸡贼的起名,容易和做dirty咖啡的冰博克混淆。中高端是鲜奶/真奶或者进口奶油。

古茗就有点类似于小米、优衣库、361°这种极致性价比的品牌,把喜茶奈雪等高端奶茶的价格打下来,与低端品牌还能拉开点差距。不过受制于成本原因,植脂末还是会用的,古茗试图通过“部分升级”平衡品质与成本。并且,古茗也开始做咖啡,想跟瑞幸、库迪、Tims、Manner和Mstand们分一杯羹。

古茗目前的势头有点像2022年的东鹏饮料,可以享受渠道扩张的红利,东鹏当时是从华南地区扩张到全国。传统消费都是这个成长路径,跟踪经销商或者线下终端网点数就可以大致判断。不过东鹏一直很贵,上市之后一直不便宜,上市前搞经销商持股,并且给经销商压货,所以当时没有买东鹏。

现在东鹏的「补水啦」功能饮料势头很猛,类似日本的宝矿力水特。不过古茗的竞争格局还是不如那时候的东鹏的,东鹏的竞争对手只有华彬和天丝红牛、魔爪,战马、体质能量和乐虎明显颓势。

古茗的大本营是浙江,覆盖20个省份,还有很多空白省份。华北地区比如山东,由于供应链还没到,扩张目前相对缓慢。

模型里古茗门店每天卖360杯才能回本,对于加盟商来说,如果非首店,有加盟和设备优惠的话,折旧低,现金流层面回本更快,每天卖200多杯就能回本,盈亏平衡点提前。

目前古茗的店效是平均每个月卖接近20万,结合模型来看,门店净利润10多个点,门店小老板一年赚20多万接近30万。

按照每年能从每家门店能赚100多万,根据目前的势头,暂且相信古茗的战略能成功,那么三年后,稳态1万8000家店,那就是200亿营收,15%净利率,30亿利润,20倍PE,600亿市值。当前已经500多亿了,估值贵。

4.霸王茶姬

过去的两年,霸王茶姬的扩张也是非常恐怖的,加盟商6个月就能回本,引发了加盟商的投资热情,2023年开了2400多家门店,2024年又开了2900多家。很多茶百道的加盟商闭店转店去开霸王茶姬。但是截至今年8月底,霸王茶姬的在营门店数是6746家,虽然还是净开店,但是几乎没增长,关店很多。

霸王茶姬品牌势能的顶点时2023年四季度,随手连续数个季度的环比下滑,从月店效55万,降到2025年Q2的40.4万,同店(SSSG)下滑23%,掉得厉害。

据观测,霸王茶姬现在每个月卖20万-30万是不赚钱的(租金每平方米每天20元以上的),现在每个月卖10多万-20万的店越来越多。

霸王茶姬的点位一般都是比较核心的,霸王的装修要求很高,可能前期建店专修成本就40万(得用品牌方推荐的装修队)。品牌方毛利高,也就意味着对于加盟商来说,物料成本高,后进入的加盟商没有享受到品牌势能的红利。

加盟商们都说“打势能”,普遍都跟玩大A一样,在品牌打势能的时候早点进来开店,哪个强干哪个,同时干好几个品牌。哪个不行了赶紧割(转店),再换下一个。先信吃肉,后信接盘。

霸王茶姬不仅仅是因为扩店太快,盲目加密,导致加盟门店之间打架,霸王也受其他品牌的冲击。

虽然不同的茶叶口味做排列组合,但是终归还是单一的轻乳茶品类。茶百道古茗、沪上就很灵活,轻乳茶、果茶、酸奶、抹茶都有,不会死守单一品类。

像「茉莉奶白」这种直接以品类命名的品牌,做的产品和伯牙绝弦一样,都是茉莉花轻乳茶,加盟店选址会专门开在霸王茶姬旁边,来吸霸王的流量。茉莉奶白建店成本是霸王茶姬的一半,60万-70万就能开出来,但是势能不行,乳茶不适合开在男生多的学校旁边(女生更爱喝乳茶)。

目前霸王的店效,只能按照一天卖500杯来算,平均每个月卖24万,一年卖290多万。结合模型来看,门店净利润10个多点,门店小老板一年赚40万(实收更低的情况下,还要打折)。

按照每年能从每家门店赚100多万,那么三年后,稳态1万家店,那就是120亿营收,17%净利率,20亿利润,15倍PE,300亿市值。当前就是40亿美金市值,股价没有空间。

我们的假设是相对悲观,去年营收就已经120多亿,我们仍然按照22万的月店效给,是因为品牌势能的趋势明显,意味着一定还会陆续有加盟商关店,明年或许就会净关店。

产品上来看,霸王茶姬急需通过其他品类来扩展,但是轻乳茶过于占领用户心智,很难转化果茶的用户(喝果茶的用户会选择其他品牌),相当于瑞幸卖去火纤体瓶,只能是引流款,不影响基本盘。相比之下,瑞幸的产品矩阵抗风险能力就很强,不止靠生椰拿铁、丝绒拿铁和生酪拿铁等明星单品,有完整的产品矩阵。喜茶等品牌的产品矩阵都比霸王茶姬要丰富。

并且,霸王的当务之急是给加盟商放放折扣,物料便宜些,不然都撑不住关店,势能还得掉。

出海方面,霸王还是很有优势,产品能打,弘扬中华文化,类似星巴克的logo,颇具辨识度。2025H1海外GMV同比增长77%,但是出海的节奏难以达到国内那么短平快,占比太低,国内的颓势中短期内难以通过出海来弥补。什么时候海外营收占比20%才能看一看,蜜雪都没到20%。

总结一下茶饮行业的现状:依然内卷,缺乏标准和规范,发展依然相对混乱。有很多小品牌坑加盟费搞“快招”,一波流,扰乱了市场,加剧了竞争。因此,加盟可以说处处是坑,当下10个奶茶店,5亏,3赚,2平,毫不夸张。

目前奶茶品类能观察到的有势能的品类,就是仿照「Blueglass」放点益生菌进去的「树夏」,利好科拓生物。还有各种手作,广西的「阿嬷手作」,做得很慢也贵,全国复制能力一般。

冰激凌今年倒是一个风口,主打五常大米冰激凌的「野人先生」目前在疯狂扩张。不过卖得也很贵,等消费者回过神来,会觉得跟当年的雪糕刺客钟薛高一样,容易重演高端茶饮客单价下滑的路径。

四、行业展望

宏观上来看,通缩的背景下,餐饮行业没有β。

国内的餐饮行业很大,没有哪个市场比中国大,社零40多万亿,餐饮占5万亿,堂食占一半,创造3000万人就业。

中国餐饮业是一个集中度非常低的行业,很难统一中国人的口味、统一中国人的胃。疫情放开之后,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闭店率极高,还在持续加速洗牌,国内餐饮行业连锁化率已经从2018年的13%提升到现在的21%,欧美日韩普遍50%以上的连锁化率,理论上还有很大空间。

国内茶饮连锁化率最高,能够达到50%;餐食类里面,火锅算高的,连锁化率28%。这些高连锁化率的品类,闭店率也高,出清了才有集中度。

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不能简单对标发达国家的连锁化率,我们的餐饮是一个可以全民参与的行业,中小从业者前赴后继地入局,还会一直卷下去。

开一个夫妻老婆店,如果肯吃苦,选个差不多的社区点位,早起贪黑,经营早餐粥铺、沙县、板面这种刚需,能算过来账的,还可以干。但无法支撑“扩大再生产”,守好自己的店,已经是本事。

但是对于普通创业者或投资者,餐饮行业的门槛已大幅提高,很难承载成为一个跨行业者的最后一份职业了。普通人看别人赚钱了,也想插一脚,加盟一个热门品类,撒手不管,坐等数钱,这种思维模式风险极大。

看看国内有多少所谓的快招公司,济南尤其多,坑一波加盟费就走,把“开一家自己的小店,作为这辈子最后一份职业”的小白创业者们割得体无完肤。

未来的机会更多属于那些能构建强大供应链、实现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并可能通过创新业态混搭来创造独特价值的品牌,单纯模仿和低价竞争难以长久。

中观层面,上面内容没提到的,我们研究餐饮,还要研究购物中心。全国有6000多家购物中心。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数量占比达到70%,北上广深每个城市都有200多家购物中心,加起来接近1000家,除以70%,就是全国的总数。

因此,我们就知道,券商当年是怎么给海底捞拍的拓店空间,隐含假设几乎是每一两个购物中心就有一个海底捞了。

除了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每个城市的头部购物中心一定是不足10家的,泡泡玛特国内门店扩张到接近500家之后不再加密,就是因为流量是恒定的,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头部商业综合体。

我们经常逛商场,现在也能明显感受到商场之间的差别,很多类似老百货大楼的商场,暮气沉沉,多以服装为主,店员在门口站着没有生意。万达和万象城等,除了招商更年轻化之外,专业的动线、灯光和香气等等,好逛得多。

购物中心去零售化是当前商业中心的大趋势,10年前以前零售、餐饮和体验的占比大概为 60%、20%和 20%,主要是拿餐饮业态引流。

受线上零售冲击、社会结构变化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当前商业竞争加剧、零售业同质化严重,商场需要对零售业态进行替换。2025年第一季度,新开购物中心中零售业态在新开门店中占比已经下降到43.5%。我们逛商场的顺序就是,先去一楼或者-1层买一杯奶茶,逛逛买衣服的、零售的,最后去楼上或者-1吃个饭。

未来购物中心的零售,我们判断以体验式零售、创新零售为主,纯零售占比预计下降到20%以内,餐饮占比也会不断提高。

对购物中心招商来说,餐饮招商变得越来越重要。核心购物中心的餐饮门店代表着行业最前沿的趋势,这是需要长期跟踪的。

相比之下,室外步行街、社区等,基本上是商家想干什么品类干什么品类。经常有人吐槽:“某某条街是渴si过人吗?”,说的就是这条街开了太多的奶茶店。可以通过街铺判断一个品类是否过热。这条街的小老板们创业哪懂竞争格局,很多一看就是加盟的快招品牌——想开店,百度搜一下奶茶店,点进去以为是蜜雪冰城,但是加盟的是蜜雪冰城的子品牌「冰雪时光」,结果一天只能卖几百块钱,亏了钱才恍然大悟,被骗了!根本不是蜜雪的子品牌,令人心疼。

近几年能够参与到的标的,短中期还是有很多标的有所表现,但长期持股体验并不是很好。疫情初期,2020年的海底捞和九毛九可以做趋势交易;2022年的瑞幸,还是有确定性机会的;2022年年底放开之后属于板块行情,但也是“强预期,弱现实”的一波流;蜜雪和古茗上市之后,头部加盟茶饮已全部debut,点燃新消费的投资热,不过入港股通之后到现在,已经偏贵;近两年,餐饮股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行情。

不过,好的一面是,人们的口味来来回回变化,每年都会有新的品类、新的引领者出现。对于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总有新的机会。

我们对餐饮行业远期有两个期待——并购和出海。

1.餐饮并购

2022年放开之前,我们研究了一下日本的餐饮行业。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间,仍然涌现出很多十倍股,除了一些性价比的、直营的服饰和运动品牌,就是餐饮集团。

日本有个20倍餐饮股,叫Create Restaurant,他并不是完全通过内生增长来实现它营收规模增长的,它是通过全品类的并购,内生和外延铸就了它整体规模的增长。既有高档餐厅,又有居酒屋,还有美食广场,这个整合是非常完善的。

国内的并购进展如何?行业整合情况如何呢?

目前进展缓慢。

我们国内餐饮行业目前只处在一个初步出清的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品牌并购品牌的成熟阶段。

正如上文所说的,目前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率还很低,TOP100餐企营收占比仅5.6%。并且标准化程度也不高,在这种背景下,并购后不同品牌间的文化融合、团队管理、运营协同是巨大考验,整个行业的成功案例少,缺乏专业整合经验和人才。

除了2022年奈雪并购乐乐茶之外,上市公司就鲜有并购事件了。乐乐茶的并购是失败的,后视镜来看,奈雪本没必要买,因为对方的估值算不过来账:看中的是乐乐茶的品牌还是因为乐乐茶有什么独特的口味?并购进来怎么整合?奈雪和乐乐茶资本开支如何,扩多少店?怎么算DCF?你不用收他,过两年就自己卷死了。因此,当标的缺少足够的被并购理由时,不如修炼内功,

各家企业目前还在孵化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海底捞有焰请烤肉铺子,九毛九的太二本身就是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过去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怂火锅是失败的;百胜中国的黄记煌和小肥羊已经不用看了,还有一个Lavaza咖啡,定位高端,空间也不大;呷哺呷哺的凑凑,也已经失败了;还有奈雪的台盖奶茶,已经失败;蜜雪冰城的幸运咖,目前还是相对有竞争力,但是只是作为品牌本身给加盟商的一个替代性的选择;沪上阿姨的茶瀑布,是定位低端、快进快出、去打下沉市场的。

2. 餐饮出海

相比并购,餐饮出海是长期可期待的。不过短期看点不多,可遇不可求。

传统的食品饮料我们尚未实现国产替代,还在用海外的商品,更别提出海了。跟传统的乳制品、白酒、啤酒、酱油等等行业相比,没有运输半径的限制,餐饮出海,是能够有品牌跑出来的。

中餐出海,首先需要赚海外华人的钱。需要测算一下各个国家的华人体量。

对于非华人来说,世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口味和习惯,目前我们停留的阶段,更多的是把品牌开到世界其他角落来寻求认同感,反过来做国内的营销,占领国内的心智。

目前还是国内知名品牌去摸索海外发展范式的阶段,海外的人工更贵、租金更高、供应链链路更长、法规也更严格,消费者对口味、口感、健康度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只有交给时间:搭建好成熟的海外自营样板、跑通盈利模型之后,还需要数个完整年度的财务数据支撑,来证明品牌能够在这个市场立足。张坤总结得很好,任何消费公司都是品牌力>渠道力>产品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出海,都需要持续深耕,打造品牌力,修炼内功。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年轻人开始报复性的去3.5分的大众点评店铺,低分良心店不应该被埋没,这些商家只是没有参与刷评分,很多高分店并不好吃,这是一种宣告和态度;这些年雪糕刺客、花西子眉笔事件、李宁飞行夹克事件、哇哈哈和农夫山泉商战、巨子生物和华熙生物成分之争、西贝预制菜事件之后,很多年轻人不care你是国货与否,会觉得只要在国内正规售卖的品牌和产品,就别跟我扯爱国情怀,我爱买啥买啥,爱选国货选国货,爱选外资就选外资品牌,拒绝道德绑架。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品牌更要提升自己,先把国内市场抓牢,再谈出海,不能顾此失彼,被外资品牌们“围魏救赵”。

我们需持续关注这些头部的火锅或者茶饮品牌,非上市公司不用刻意研究,生活中留意、保持敏感度即可。生活中推荐多看看b站up主“勇哥餐饮创业说”,避免踩坑,等待行业底部,捕捉潜在风口。

$蜜雪集团(02097)$ $海底捞(06862)$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