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演讲中,围绕数据智能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应用展开分享,核心要点:
产业基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十年全球第一,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技术与产品性能持续优化,为全球市场拓展提供支撑。
数据价值:数据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的协同下,汽车产业价值链重心发生转移,覆盖研、产、供、销、服务全生命周期,催生全新运营模式,对产业各环节产生颠覆性影响。
实际应用:例如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接入超 3000 万辆车,为动态安全管理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大数据深度融入产业全链条,赋能车企全流程造车,改变传统模式。
廉玉波指出,大数据是基础、大算力是保障、大模型是核心引擎,三者协同赋能应用场景,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比亚迪的探索集中在三个阶段:
数字化底座:重构研发的数字化基础,解决传统研发效率低、依赖实车验证的问题,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体验。
具体应用:
造型设计:AI 设计模型工具学习大量案例,生成多种设计概念,辅助设计师优化细节,缩短周期、提升质量。
底盘仿真:构建高精度模型,模拟不同工况动态响应,结合数据与算法优化控制参数,实现精准调校。
智能空调:基于用户习惯和环境数据,建立热舒适性模型,自适应调节温度、风量等,提升舒适性。
能量管理:结合导航信息和用户习惯,形成最优能耗模型,平衡动力体验与能耗。
驾驶个性化:分析车端、云端数据,定制驾驶风格,实现 “千人千面”。
核心目标: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保障设备稳定,推动制造智能化转型。
关键举措:生产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升级车间自动化,实现柔性生产与个性化定制,优化供应链管理。装备智能化:推动大数据与制造装备融合,如自动冲压、焊接、涂装、装配设备结合数据分析,提升生产一致性与效率。仓储智能化:实时监控仓储数据,优化布局与设备调度,掌握库存动态,提升空间利用率与物流配送效率。
模式转变: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造价值,使车辆成为数据终端。
创新应用:健康管理:收集整车六大类系统近万个信号,预测零部件寿命(如空调滤芯、刹车片),推动运维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升级服务:结合大数据与 OTA,针对特定场景优化整车性能、增加新功能,实现 “千人千车” 的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转型深化:汽车开发将从传统文档流程转向基于模型的数字工程,实现设计、验证一体化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数据治理突破:解决行业数据 “孤岛”、标准不统一问题,通过打通数据壁垒、统一标准、加强共享,孵化数字化应用场景。
数据安全筑牢:加大安全投入,采用加密、脱敏等技术,保障数据在收集、存储、传输、使用全环节的安全。
产品属性升级: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从移动出行工具向移动空间和智能终端演进,进入全新电动化时代。
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我们也必须筑牢汽车数据安全防线,像车内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定位系统的广泛使用,虽然给驾驶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是数据安全问题也凸显,为此我们需要加大数据安全方面投入,加强数据研发,采用先进加密技术,包括数据脱敏技术等等,确保数据在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全环节安全。
最后,从产品属性来看,汽车与大数据的结合凸显了数据赋能这一主题,在智能电动车向移动智能终端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赋能,汽车不仅是移动出行的工具载体,也拥有移动空间和智能终端属性,相信在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赋能下,智能电动汽车将进入全新的电动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