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集团:40亿流水下的"薪酬荒诞剧"——1.1%净利率与高管60万年薪的极致撕裂
2024年甘肃省农产品市场狂飙突进,"甘味"品牌销售额突破309亿元、同比增长14.4%的繁荣背景下,亚盛集团以41.92亿元营收规模位居省内农业企业前列,却交出了扣非净利润4621万元、净利率仅1.1%的惨淡答卷。更刺眼的是,其高管团队中副总经理苟佛红年薪达60.77万元,16位高管人均年薪44.57万元——当企业每赚100元仅落袋1元利润时,高管们的年薪却足以买下3辆中档轿车。这种"流水巨人、利润侏儒、薪酬贵族"的怪象,在甘肃农业领域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荒诞质感。
一、40亿营收的"数字幻术":流水成了考核的唯一遮羞布
亚盛集团的财务报表藏着一组割裂数据:营收规模是敦煌种业的3.6倍,净利润却不能与后者成正比;41亿营收相当于在甘肃每亩耕地上创造2300元产值,最终却只换来每亩地不足10元的净利润。这种畸形数据的本质,是企业陷入了"规模至上"的考核陷阱——当管理层的考核指标被单一的营收规模绑架,40亿流水便成了粉饰经营能力的"数字幻术"。
数据显示,亚盛集团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达4986万元,占扣非净利润的107.9%,这意味着若剔除政府补助等"外部输血",企业实际经营利润近乎归零。但在"流水为王"的逻辑下,41亿营收仍被包装成"经营佳绩":管理层可能为冲高数字持续扩张大田种植、农资贸易等低毛利业务,即便这类业务净利率不足0.8%,也因能做大流水而被视为"业绩贡献"。这种考核导向下,企业俨然成了"赚吆喝不赚钱"的营收机器,40亿流水背后是盈利能力的深度贫血。
二、薪酬与业绩的断崖式背离:60万年薪的底气从何而来?
当亚盛集团每产生100万元营收仅贡献1.1万元净利润时,高管薪酬却呈现出"逆常识繁荣":副总经理苟佛红60.77万年薪,相当于每天进账1665元,而企业全年扣非净利润仅4621万元,只够发放高管团队10.9个月的薪酬。更触目惊心的是,高管年薪总额422.65万元,已占扣非净利润的9.1%——这意味着全体股东辛辛苦苦干一年,近十分之一的利润要先装进高管口袋,而每亩耕地为股东创造的收益不足10元。
这种薪酬体系的荒诞性,在具体数字对比中更显尖锐:
- 亚盛高管人均年薪44.57万元,是甘肃农业从业者平均工资(6.8万元)的6.5倍;
- 苟佛红60.77万年薪,则意味着企业每实现1亿元营收,就有1.45万元落入其薪酬账户,而同期企业每1亿元营收仅能创造110万元净利润,薪酬与利润的比例达1:76,即高管每拿1元薪酬,企业需要先创造76元利润。
而在业绩对赌层面,企业却缺乏刚性约束:2024年净利率同比下滑17.8%,高管薪酬却未出现相应降幅,反而因"任期完整度"等理由维持高位。这种"旱涝保收"的薪酬机制,让60万年薪的数字在1.1%净利率的映衬下,成了对企业盈利逻辑的辛辣嘲讽。
三、当考核沦为"流水游戏":谁在为这场荒诞剧买单?
亚盛集团的困局,本质是一套失灵的评价体系催生的怪胎——当40亿流水被视为比4621万净利润更重要的考核指标,管理层自然有动力上演"营收膨胀而利润萎缩"的魔幻剧情。这种逻辑下,企业可能持续将资源投入低效益业务以维持流水规模,2024年58.7%的资产负债率背后,或许正是"为做大营收而负债扩张"的真实写照。
最终买单的是10.8亿股中小股东:按每股0.04元的扣非净利润计算,远低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而高管们却在企业盈利效率跌破行业生存线时,依然维持着"中产以上"的薪酬水准——这种反差让人不得不追问:在40亿流水构筑的数字王国里,究竟是企业在为股东创造价值,还是考核机制在为高管们的高薪创造借口?
农业经济学者指出:"当甘肃农产品出口以27.8%的速度增长时,亚盛的1.1%净利率已不是简单的经营问题,而是考核体系与市场规律的彻底脱节。"在资本市场,投资者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从来不是流水规模,而是真金白银的盈利能力。若亚盛集团继续沉迷于"流水至上"的幻梦,手握百万亩耕地资源却只能交出1%净利率的答卷,那么60万年薪的高薪标签,终将成为贴在企业身上的耻辱印记——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没有任何一种薪酬体系,该为持续的低效经营买单。
(数据来源:亚盛集团2024年年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