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的小牛,狂奔的九号:中国电动车内卷生死局

用户头像
快乐的丁小虎
 · 北京  

小牛电动(NIU)8月11日交出一份看似亮眼的Q2成绩单:收入12.6亿,同比增长34%,毛利率20.1%,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

Q2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国内电动自行车销量同比增长54%,于此同时国际市场销量同比下降36%,所以这个业绩虽然有亮点,但亮点不大。

市场上最关注的是小牛在2025年Q2终于实现扭亏为赢,但单季度利润590万元。

公司公布的毛利率20%,营销费用占收入21%,营业利润为负。

打开报表印证一下,果然,通过税前还是亏损的,通过所得税费用,利润翻正,季度报告没有披露所得税附注明细。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依靠所得税费用实现报表盈利的操作,通常不可持续。投资者应极度警惕其下半年的真实盈利能力。

这份成绩单支撑了几天股价,又撑不住了。

小牛和九号公司是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两个破局者,小牛因战略分散(如跨界造车)及管理问题,严重消耗了其先发优势,九号公司后来者居上。

九号公司第二季度收入 66.30 亿元,5个小牛了,同比增长 61.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6亿元,同比增长 70.77%。净利润率超10%,而小牛仍在盈亏线上挣扎。

这场智能电动车的‘新旧王之争’,阶段性胜负已判。小牛的当务之急是聚焦主业求生,而九号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高增长下维持技术领先与利润率,避免重蹈昔日王者‘大而不强’的覆辙。

小牛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第一魔咒’的最新写照。 纵观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史,这个行业的王座从未稳固。

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破卷’史。从拼渠道、拼营销,到拼价格、拼管理,再到今天的拼智能、拼技术。每一次格局的重塑,都源于新玩家用差异化优势打破了旧规则。 小牛曾是破局者,却迷失了自己;九号抓住了机会,但前方仍是雅迪、爱玛等传统巨头的铜墙铁壁。这场内卷生死局,远未到终章。

财务数据来源:官网Q2季报

$小牛电动(NIU)$ $九号公司-WD(SH68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