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务器与机器人PCB在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分化,这种分化决定了两者在市场空间和产业周期上的巨大差异。
从技术要求看,AI服务器PCB聚焦高频高速信号传输,需满足28层以上超多层板、5阶HDI(高密度互连)、6oz厚铜等工艺标准,材料上普遍采用低介电损耗的罗杰斯RO4000系列基板,以支持GPU集群间万兆级数据传输。例如英伟达GB300 NVL72系统的PCB需集成72颗Blackwell Ultra GPU,对信号完整性和散热设计要求极高。
而人形机器人PCB则呈现三维立体化、柔性化、微型化三大特征:
1. 动态可靠性:需适应关节运动产生的机械应力,采用刚挠结合板(Rigid-Flex PCB)技术,如特斯拉Optimus的关节驱动模块PCB需通过5000次-40℃~85℃温度循环测试;
2. 高密度集成:单机需搭载20-30块PCB,覆盖中央控制、视觉感知、电源管理等全系统,线宽/线距精度要求≤50μm,远超消费电子标准;
3. 轻量化设计:采用超薄基板(厚度≤0.1mm)和立体布线技术,如Optimus的灵巧手PCB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40%,同时支持16路并行数据处理。
这种技术差异直接导致价值量鸿沟:AI服务器单台PCB价值约5000元,而人形机器人单机PCB价值高达1-1.5万元,若考虑特斯拉Optimus的独家定制需求,世运电路供应的核心模块价值量可达4000元/台。
人形机器人PCB的爆发性增长源于两大底层逻辑:
1. 单机价值量的革命性突破
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PCB需求覆盖三大核心模块:
◦ 中央控制板:采用与Dojo超算同架构的20层高密度板,单价约1500元;
◦ 关节驱动板:集成伺服电机控制电路,需软硬结合板技术,单价约1200元;
◦ 视觉感知板:支持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信号融合,采用3阶HDI板,单价约800元。
三者合计单机价值量达3500-4000元,是传统燃油车PCB的5-6倍。
2. 需求爆发的乘数效应
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明确:2025年试产5000台,2026年目标5万台,2027年扩至50万台,远期规划100亿台。若以2030年全球出货150万台测算,仅Optimus系列PCB市场规模即可达150-270亿元,而世运电路为独家供应商。
1. 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公司是全球少数同时掌握高多层硬板+高阶HDI+柔性板全技术体系的厂商:
◦ 28层AI服务器板和5阶HDI板已批量生产,良率高达99.6%,成本较进口低30%;
◦ 柔性板(FPC)产能扩张50%,可满足机器人关节动态弯曲需求;
◦ 拥有“高密度机器人用PCB”等23项专利,覆盖人形机器人全系统电路设计。
2. 特斯拉深度绑定的独家优势
作为特斯拉PCB核心供应商(份额超30%),公司已实现全场景覆盖:
◦ 汽车领域:供应Model 3/Y电驱板、HW4.0域控板,单车价值量从600元提升至2000-3000元;
◦ 机器人领域:独供Optimus控制板、电源板及Dojo超算训练模块PCB,2023年起已开始批量供货;
◦ 储能领域:配套Megapack储能系统主控板,2025年业务规模预计增长50%。
1. 胜宏科技等标的的估值泡沫
以胜宏科技为例,其AI服务器PCB业务占比超60%,但当前市盈率(TTM)高达100.13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35倍。更关键的是,其机器人PCB仅处于小批量出货阶段,技术门槛和客户粘性远不及世运电路。
2. 产业周期的结构性切换
AI服务器PCB市场已进入渗透率瓶颈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6%,而人形机器人PCB同期增速将超35%。从股价表现看,胜宏科技近一个月跌幅达16.3%,而世运电路同期逆势上涨8.7%,反映资金正在向高确定性赛道迁移。
1. 政策与产业共振
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明确提出2025年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70%。世运电路作为顺德国资控股企业(持股29.2%),有望获得地方产业基金支持,加速技术迭代。
2. 全球化产能布局
泰国工厂2024年投产,可规避贸易摩擦风险,锁定欧美订单;江苏基地专注高端HDI板,与英伟达GB200项目深度绑定。这种“国内+海外”双轮驱动模式,确保公司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人形机器人PCB的爆发,本质是算力革命从云端向终端延伸的必然结果。世运电路凭借技术+客户+产能的三维优势,已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参考英伟达GB200供应链标的的估值演绎,世运电路有望复制沪电股份在5G周期、胜宏科技在ai服务器周期中的10倍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