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换电还是挺有前途的

用户头像
howmissyou
 · 北京  

最近换车,我越发觉得,“换电”可能是一门好生意、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

本质原因在于:磷酸铁锂电池寿命远远高于车辆寿命,完全可以通过换电模式用在几代车辆上。

1、目前电池的寿命

根据宁德时代年报,部分型号磷酸铁锂电池使用寿命已经达到15000次。

根据湖南裕能的年报,目前YN13系列的高压实产品,已经支持12000次以上循环(容量不低于初始值80%)。

这什么概念?

从时间上看,假设一年充电150次,1.5万次循环意味着可以使用100年。

从里程上看,假设100度电池,每次行驶400公里充电(10%-80%充放电),1.5万次循环,相当于600万公里。

而我们车辆的报废时间,一般在20年以内、60万公里以内。在车辆整体报废时,电池其实只度过了其寿命的10%-20%,正处少年。电池随着报废,本身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2、为什么车辆20年以内、60万公里以内会报废

因为汽车的很多零部件,支撑不了20年、60万公里以上。

我有辆2014年的途锐,购买时落地价百万。开到15万公里时,出现了烧机油的情况,于是几万块钱修理发动机。接着又开了两年,变速器、传动、悬架、刹车盘,哪哪都是问题,随便修一下都得上万元。现在,每年年检都得托关系找人。一辆残值几万块钱的车,每年保险近万元,随便修一下上万元。今年忍痛卖了不到5万块钱。

我还有辆2016年的新能源车,牌子不说了,当时购买时30多万。到去年开了10万公里,定速巡航坏,智能雨刷器坏,胎压监测坏,保险盒坏,哈曼卡顿音响坏,等等,每次修都不少钱。今年去保养,下摆臂胶套断开,减震器漏油,需要更换下摆臂总成、减震器芯,维修价格超过2万块,而目前二手车价才1万出头多块。直接报废卖废铁。

现在的车,配置都很豪华,但很多配置并不耐用,比如空气悬挂,寿命通常3-10年、5-10万公里;电吸门寿命通常5-10年。10年后,车辆随便一修就得上万,车辆残值又能有几何呢?再接着开,15年或20万公里,汽车芯片寿命都尾声了。

3、换电的逻辑

新能源车辆年龄已经该报废卖废铁时,其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还正值少年。

“车辆-电池”分离,有着很多优点:

(1)节省地球锂资源,物尽其用。

(2)电池占电车成本比例较高,采用电池租赁方式,可以大幅降低购车款,促进消费。

(3)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3600多万台,有私人充电桩1200万个,显然大部分车主需要在公共充电桩充电。通过换电方式,可以大幅节约补能时间。

(4)解决长途行驶的里程焦虑问题。

(5)对于电池租赁企业而言,租赁电池,相当于一次性支出,未来100年的持续回报现金流,是非常不错的生意。

4、换电的难点

换电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推广,主要难点在于:

(1)电池标准问题:目前只有$蔚来(NIO)$ 一家在主推换电,但蔚来各个车型换电不能通用。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真正的推广换电的,其实是$宁德时代(SZ300750)$$比亚迪(SZ002594)$ 。由宁德时代推出统一的换电电池结构、接口;汽车厂商部分车型,可以根据宁德时代模式化的换电结构、接口,去设计自己相应的汽车。

(2)换电站成本问题:目前,第四代换电站建设成本超过150万,另外每年还有较为高额的租金等。大规模建设换电站,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

(3)换电的受众:换电站的成本比公桩高,因此对应的换电电价格也会比充电桩充电更高一些,对成本敏感的用户难于接受(现在和充电桩一致甚至更低,是蔚来为了卖车、赔本赚吆喝);但同时,又必须保证较为广泛的受众,才能摊薄成本。

(4)与车企的协调:电池本身也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小米汽车,采购电芯、自己做pack。采用宁德时代换电方式,意味着把电池彻底交出去,未来眼巴巴看着宁德时代赚钱。因此,如何协调车企、利润分配,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5)固态电池、快充、大容量电池的冲击:伴随固态电池、快充、大容量电池的发展,里程焦虑、补能时长已经大幅缓解了;相对而言,换电的优势不那么明显。

5、可能对光伏也是利好

现在光伏最大的痛点是不可靠,只有配储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光伏+储能的配置,成本又较高。

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780GWh,储能电池346GWh,一部分退役的动力电池阶梯利用于储能市场,会大幅降低储能的建设成本,从而推动光伏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逻辑上讲,换电是行得通的;当然道路上也遍布荆棘。这是一盘大棋,但需要谨慎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