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过去几年,在全球生物医药冬天里很难熬,但是在认知层面还是收获不少,最近港股医药、美股医药纷纷走出低迷,可以稍作总结,以自勉。
1、我们每周、每月对各类疾病、靶点、药物做专题研究,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专利、论文、数据,开投研会讨论。
经过这些年,在生物医药这座知识点繁多的大建筑中,对许多领域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知识面更广更深,知识点之间关联更多,识别能力提升,有利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稳健、性价比高的组合。
2、我们研究过的美股生物医药公司,在300家以上,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研究国外优秀同行的投资组合,学习经验,以开放、务实的心态学习。
3、在组合构建上,我们重点投First in Class和有显著优势的better药物,抓住大品种,构建重点公司+长尾的相对分散组合,不追求在单个公司上大赚,而是找到众多确定性高、性价比高、商业前景好的公司组成组合,在整体概率上取胜,希望稳健发展。
比如moonlake这类我们就避开了,因为不属于显著更好的better,2期高剂量效果差,被公司忽视,机理上better逻辑也不通。今年被收购的Verve、Verona、merus都在我们组合里,仓位不大,这些公司符合我们的投资逻辑。
总的思路是,回归投资本源,把安全边际放在首位,积小赢为大赢、长赢,不犯大错误,脚踏实地,吸取上一轮牛市的教训。
投资最终是认知竞赛,我们会持续努力,提升认知水平,把基金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