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药物递送技术出现,其中一些已经有药物上市,一些在临床试验中,观察这些技术的演进,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规律。
本文以脂质体(LNP)递送技术的演进为主线,包含DNA、RNA和蛋白的递送,以及从其他领域借鉴的递送方法,并描述下未来的方向和前景。
1、第1代LNP
约30年前,为了提高化疗药物如多柔比星的递送效果,药企发明了脂质体微球把化疗药物包裹起来,但这类脂质体靶向性不强,也无法根据溶酶体的酸度变化来释放药物。
约15年前,有药企在脂质体微球里加了一种可离子化脂质,可以包裹RNA,在溶酶体内酸度降低后,可以释放RNA进细胞质中,暂且称这种脂质体叫1代LNP。
1代LNP递送技术首先用在siRNA药物递送中,第一个上市的siRNA药物即是1代LNP递送。
显然,1代LNP既然可以递送siRNA,也可以递送mRNA。于是,BioNtech和Moderna用1代LNP包裹mRNA,研发mRNA疫苗,刚好遇到新冠疫情,发了一笔大财。
也就在同时期,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被发明出来,还获得了诺贝尔奖,有几家基因编辑公司成立,马上想到用1代LNP包裹mRNA在进行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数据很不错。
然而1代LNP也有缺点,比如主要是靶向肝脏,但靶向性不是特别好,同时容易引起肝酶上升。迫切需要开发靶向其它组织、且对肝酶影响小的LNP载体,于是2代LNP载体应运而生。
2、第2代LNP
技术和方法是相互借鉴的,科技发展经常是触类旁通,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或直接借鉴。
2代LNP借鉴了蛋白递送和siRNA递送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基因编辑公司VERVE,用1代LNP递送PCSK9单碱基基因编辑疗法,在人体试验发现肝酶上升很明显。
于是VERVE公司,把siRNA上成熟的靶向肝脏配体GalNAc,连接到脂质体中一个脂质上,使得LNP可以更加高效的被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内吞。
升级LNP后的新药在人体临床试验表现出高效的编辑和非常好的安全性,肝酶几乎没有上升,这个结果证明肝酶上升的主要是LNP导致。这个临床试验结果震撼了制药届,礼来迅速出手收购了VERVE公司。
2代LNP并不会止步如此。
众所周知,大脑是个特殊结构,大脑里毛细血管除了给大脑细胞提供血液,还有一个隔绝血液里杂质的作用,也叫血脑屏障,一般的小分子、蛋白、RNA药物是无法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
巧在有家公司在约10年前开发了一种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的载体技术,人体临床试验证明,只需要皮下或静脉注射,就可以轻松达到大脑深部组织。
这种穿脑载体是一种蛋白,通过结合转载蛋白受体(TfR1),可以轻松进入大脑深层组织。
siRNA公司首先借鉴了这个技术,在猴体内试验已经取得很好的数据,正在人体实验,LNP用这个技术也会顺理成章。
另外,最近有些公司把CD8结合蛋白连接到LNP上,递送表达CD19-CAR的mRNA,在体内直接生产CAR-T,人体试验效果也不错。
目前,有些公司在研发直接体内编辑骨髓干细胞的疗法,这种技术成功概率不低,比如把结合骨髓干细胞表面蛋白CD117的多肽连接到LNP上,一旦成功,镰状红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将会一针治愈。
展望未来,siRNA和LNP大概率会靶向越来越多的组织,实现从RNA、DNA层面,治疗或治愈大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