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集团(SH600141)$ 目前草甘膦市场价格跌到了谷底,国内主要的生产厂家有,江山股份、乐山福华、新安股份和兴发集团这几家草甘膦生产大户,面对这波行情,境遇各不相同。在这场市场淘汰赛里,那些没成本优势、竞争力弱的公司又要多久才能出清?
先聊聊这几家公司的成本和工艺情况。兴发集团堪称行业巨无霸,截至2024年,草甘膦产能达到23万吨/年,占国内总产能31%,排名第一。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固定成本被大幅摊薄,单位生产成本降了下来。生产工艺上,它主要采用甘氨酸法,甘氨酸、黄磷等原料来源广、成本低。虽说环保处理成本高,但兴发通过大规模生产,把副产物氯甲烷循环利用到有机硅生产中,综合成本降了不少。
新安股份产能8万吨/年,采用IDA法(亚氨基二乙酸法)。这种工艺依赖石油副产品二乙醇胺,成本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大。油价一涨,成本就上去,利润空间被压缩。不过,新安采用“草甘膦 + 有机硅”双轮驱动,把副产氯甲烷用于有机硅生产,实现产业链协同。但相比兴发集团,规模小,规模效应弱,成本控制也稍逊一筹。
江山股份产能7万吨/年,工艺独特,甘氨酸法(3万吨)和IDA法(4万吨)同时采用。成本结构复杂,IDA法部分成本较高。2023年草甘磷在较高价位时,江山草甘磷的毛利率毛利率9.28%,兴发集团的草甘磷31%的毛利率,完全可以碾压江山股份。至于乐山福华产能15.3万吨/年,仅次于兴发集团。但生产工艺细节和成本数据不太透明。不过它和先正达、科迪华等国际农化巨头合作紧密,推测规模效应弱于兴发集团。
再看综合竞争优势。新安股份走草甘膦与有机硅双业务协同发展路线,但有机硅业务毛利率低于兴发集团,草甘膦产能规模也小,竞争稍显劣势。兴发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比较出色,拥有从磷矿石到黄磷再到草甘膦的一体化产业链,原材料自给率高。自己有原材料,生产稳定还成本低。而且它把草甘膦生产的副产物氯甲烷循环利用到有机硅生产中,形成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从市场地位来看,兴发集团是全球草甘膦核心供应商,产品大量出口,抗周期能力强,市场再怎么波动,它都能凭借自身优势站稳脚跟。
江山股份产能利用率高,2021年达到102.1%,生产设备充分利用。但混合工艺让成本管理复杂,运营难度增加。库存量增长过快,给现金流带来风险,市场行情不好时,库存卖不出去,资金回笼困难,企业运营就会陷入困境。
乐山福华与国际农化巨头合作稳定,保证了产品销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成本数据不透明,从规模效应推测,弱于兴发集团。
综合来看,兴发集团成本最低、竞争优势最显著,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一体化产业链,以及高毛利率和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乐山福华产能排第二,但成本情况不明。新安股份和江山股份受工艺复杂性和规模劣势限制,成本竞争力相对较弱。
回到开头说的,草甘膦价格跌到谷底,没成本优势、竞争力弱的公司啥时候出清?从市场供需来看,当前国内草甘膦产能利用率超80%,但需求增速仅2%-3%,产能过剩明显。不过,行业龙头企业已达成共识,打算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优化供需调控、加强行业自律等方式遏制恶性竞争,改善供需关系。要是这些措施有效,出清进程可能加快,未来1 - 2年或许会有效果。另外,2025年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大豆种植面积有望扩大,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为草甘膦打开长期增长空间。多国禁用百草枯后,草甘膦作为高效、低毒替代品,市场份额有望提升。需求增长会优化行业竞争格局,没成本优势的公司可能在未来2至3年逐步被出清,到时候草甘磷的价格又会水涨船高!@yuanfu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