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
近日,华润饮料发布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预估净利润将同比减少20%-30%。这直接导致华润饮料股价当日暴跌13.08%,总市值也跌破280亿港币。
这家以生产“怡宝纯净水”,而被大家所熟知的企业,近期怎么了?让我们细致分析一下其业绩表现,并对其投资价值做个评估。
在业绩预告中,华润饮料对于今年上半年业绩走弱的解释,基本上只有短短一句话,“基于中长期发展规划,本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策略性增加营销资源投入、调整产品组合、逐步推动渠道调整,对利润表现有阶段性影响。”
但如果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有5大原因导致业绩承压,一个个来看。
第一,行业价格战与消费场景收缩。2025年上半年南方降雨频繁,户外活动减少直接抑制包装水即时消费需求。同时,国内经济复苏依然遭挑战,导致消费者对非必需消费品的支出意愿下降。
另外在主竞品维度,农夫山泉2024年推出1元以下绿瓶纯净水,直接冲击怡宝的核心价格带(2元/瓶)。根据中金现代渠道数据,怡宝今年1-5月现代渠道收入同比减少7.6%,弱于行业3.5%的增速。价格战导致小规格瓶装水收入同比下降8.9%,而中大规格水(1L-15L)虽增长8.6%,但无法完全抵消损失。
第二,营销与新品研发拖累盈利表现。为应对竞争,华润饮料今年上半年策略性增加了营销资源投入,包括与中国国家队联名广告、线下促销补贴等。但同时,营销费用率上升直接导致利润空间收窄,而行业竞争加剧又促使营销效果被稀释,未能有效拉动收入增长。
另外,公司上半年密集推出10余款新品,比如涵盖无糖茶(佐味茶事升级)、即饮咖啡(焰焙)、运动饮料(魔力焕新)等,但新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饮料业务收入占比仅10.3%,且研发、生产、渠道铺设等前期投入巨大,导致短期利润承压。
第三,渠道改革阵痛与原料成本压力。华润饮料上半年推动经销商模式升级,引入更多一级批发商并设立专营经销商,以提升终端覆盖率。这一调整虽长期有利于精细化管理,但短期内增加了渠道补贴和系统搭建费用,导致经销费用上升。此外,北方市场扩张和下沉渠道布局需要时间培育,尚未贡献显著收入。
同时,尽管公司通过瓶坯自有化(自给率提升至50%)和PET采购框架协议部分抵消成本压力,但2025年上半年PET价格仍处于高位,叠加糖价波动,导致生产成本同比上升。不过,之后通过减包装克重及产能优化,促使毛利率仍维持在47%左右,显示成本控制能力较强。
第四,品线结构失衡,健康赛道掉队。农夫山泉凭借东方树叶占据无糖茶市场70%以上份额,而华润饮料的佐味茶事尚未打开局面。同时,元气森林在外星人电解质水市场的绝对优势(市占率近50%)进一步分流消费者,所以总体看华润饮料在健康化趋势中的响应速度落后于竞争对手。
另外,包装水收入占比仍高达89.7%,而饮料业务占比仅10.3%,且增长依赖单一品牌至本清润(同比增长122%)。相比之下,农夫山泉茶饮料收入已占39%,产品矩阵更为均衡。
第五,标签新规与需求分化影响。由于2025年4月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禁止使用“零添加”等表述,导致华润饮料需调整部分产品包装和宣传策略,增加了短期合规成本。
而且贝恩咨询的研报资料显示,2025年“消费平替”趋势延续,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上升,倾向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怡宝在2元价格带的竞争劣势与新品质价比未达预期,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低价竞品或其他替代品。
在充分竞争的饮料市场,华润饮料是为数不多的“国资背景”企业,面对民资企业,比如娃哈哈、农夫山泉的轮番挑战,以及咄咄逼人的外资势力,比如达能和雀巢的持续撕咬,其多年能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说明具有独到的“护城河”优势 ,大概也是5点。
第一,深耕饮料市场,背靠华润集团。华润饮料2024年6月份刚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龄仅1年有余,但若要追溯其发展历程,至今已有30多年了。
其隶属于“华润系”,前身为1989年在深圳成立的中国龙环饮料有限公司,1995年推出核心品牌“怡宝”纯净水,正式进军包装水行业。1996年,公司加入华润体系,更名为“怡宝食品饮料(深圳)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将品牌纯净水升级成沿用至今的经典绿瓶包装。随后公司以广东为根据地,不断巩固在华南地区的优势,并于2007年起采取“西进、东扩、北伐”的综合性全国扩张战略,逐步建立全国性的销售和经销网络,到2010年全国市占率达到6.7%。2011年至今,公司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扩张业务,丰富产品矩阵。截至2024年4月,公司共有13个品牌的产品组合,SKU共计59个。
总体来看,华润饮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贯穿中国饮料消费市场整个发展历程,可谓“功力深厚”。而且,华润集团作为控股股东,为其提供各种资源,也让其“如虎添翼”。
第二,市场地位与品牌势能优势。作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华润饮料凭借“怡宝”品牌在包装饮用水领域的绝对优势,奠定了其市场领导者地位。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华润饮料全年营业收入达135.21亿元,其中包装饮用水业务贡献121亿元,占比89.7%,稳居行业第二。在饮用纯净水细分市场,怡宝以32.7%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远超第二名的娃哈哈,甚至也超过行业第三至第五名的总和。这种市场地位的形成,源于华润饮料对品牌价值的长期培育。同时,通过与中国国家队续签长期合作协议、冠名中超联赛等体育营销举措,怡宝成功塑造了专业、健康的品牌形象,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而在区域市场布局上,华润饮料呈现出显著的“南强北拓”特征。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六大核心省份,其包装饮用水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占据全国30%的市场规模。同时,通过“保存量、攻变量、寻增量”的战略,北方市场(北京、天津等)、东北市场(黑龙江、吉林等)及西北市场(陕西、内蒙古等)2023年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6.0%、20.9%及31.7%,市场扩张成效显著。这种区域市场的均衡发展,既巩固了传统优势区域,又为全国化布局奠定了基础。
第三,渠道深耕与供应链优化。华润饮料的渠道优势体现在广度与深度的双重突破。截至2024年,其销售网络覆盖超过200万个零售网点,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点占比约56%,渠道下沉能力在行业内首屈一指。通过“精耕细作,决胜终端”策略,华润饮料建立了由1068家一级经销商和3938家次级经销商组成的分销网络,实现了对城乡市场的全面渗透。在新兴渠道方面,电商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34%,2023年突破7.1亿元,并通过与到店到家平台合作,实现了30分钟即时配送服务的覆盖。
供应链端的持续优化也为渠道深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华润饮料新增4家工厂和22条产线,综合产能增幅21%,自有产能占比持续提升,有效降低了对代工厂的依赖。在物流环节,公司创新推行“带板运输”模式,通过标准化托盘和车辆配置,将装卸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全流程运输时间缩短50%,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和产品损耗。这种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使得华润饮料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44.7%提升至2024年的47.3%,创出历史新高。
第四,产品创新与品类拓展。面对消费升级趋势,华润饮料通过“多品牌、多水种、多场景”的产品策略,构建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包装饮用水领域,除经典绿瓶纯净水外,公司推出了怡宝运动盖555ml纯净水、5L天然水、高端产品“怡宝露”天然矿泉水“竹山风月”典藏款等,覆盖了从日常饮用、家庭消费到高端商务等多个场景。在饮料业务方面,针对健康化、功能化趋势,推出至本清润酸梅汤、蜜水柠檬果汁汽水、愿事之茗系列奶茶等新品,饮料收入占比提升至10.3%,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其中,“至本清润”菊花茶以38.5%的市场份额位居细分市场第一,展现了新品类的市场潜力。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2024年,华润饮料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建立了感官及微生物耐热菌研究体系,并新增茶叶、咖啡等专业实验室。公司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涵盖产品配方(如米乳咖啡饮料)、绿色生产(如果汁废液沼气处理)、包装检测(如无菌包材微生物检测)等领域,技术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这种技术创新能力,使得华润饮料在应对农夫山泉等竞争对手的价格战时,能够通过产品差异化保持竞争优势。
第五,财务稳健性与战略灵活性。华润饮料的财务结构,体现出抗风险能力。2024年公司营收135.2亿元,净利润16.6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47.3%,这主要得益于自有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措施。与农夫山泉相比,尽管营收规模较小,但其净利润率从2021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12%,显示出更强的盈利能力改善趋势。
另外,资本运作的灵活性为长期发展提供保障。2024年港股上市后,华润饮料通过高分红策略(末期股息每股0.307元+特别股息每股0.176元)吸引投资者,同时将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张和并购。这种“内生增长+外延扩张”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其在行业整合中占据主动。
按照Wind系统的券商预估,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全年,华润饮料营收133.3亿元,同比下降1.42%,归母净利为15.39亿元,同比下降5.99%。也就是将出现“营收净利同比双降”,这和它上市前连续几年业绩的“同比双增”,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很多上市公司在IPO之前,都有意把业绩弄得光鲜一些,以便顺利完成融资。而一旦上市,业绩就开始走弱,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操作范式”。
但作为理性投资者而言,决定是否买入一只股票,不仅要看业绩表现,更需细致评估其估值性价比。如果上市公司短期业绩走弱,导致股价大幅杀跌,而护城河优势变化不大,此时有可能是“抄底良机”。反之,如果业绩走强,但股价比业绩涨得更多,虽然短线挣钱效应明显,但其实“内在估值性价比”降低,此时作为左侧交易者可能会出货。
可以先测算一下华润饮料的潜在股息率,2025年大概每股盈利0.64元人民币(汇率按1人民币兑换1.0915港币计算,约合0.7港币),按照分红率71%计算(2024年分红率70.64%),那么2025年大概每股分红0.5港币。
对应当下最新收盘价11.42港币,潜在股息率大概是4.38%。而且盈利不是静止的,评估时需要注意其成长性。比如按照机构预测,如果华润饮料保持当下发展势头,那么2026年每股盈利大概是0.75人民币(约合0.82港币),而假如分红率和股价保持不变,那么到时候股息率就是5.09%。
再看看负债端,表面看2024年末综合负债率36.55%,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占用供应链的货款(比如预收款项、合同负债,以及应付账款),这部分都属于零息负债,反而凸显出华润饮料的产业链主导性。其真实的有息负债率仅5.11亿元,也就是有息负债仅仅占到负债总额68.33亿元的7.5%,更是仅占到总资产186.94亿元的2.7%。所以其实真实负债率很低。
另外,在估值维度还可以测算一下“去除净现金的市盈率”。净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息负债,所以2024年末华润饮料账面净现金就是106.47-0-5.11=101.36亿元(其实还有5.04亿元存货也可部分除现,但多留些富余量更靠谱)。
同时,按照机构预估2025年盈利是15.39亿元,外加2024年7月31日总市值273.87亿港币(约合人民币251亿元)。所以计算“除现市盈率”就是(251-101.36)/15.39=9.72倍,这个数据远低于雪球网滚动市盈率所标注的15.73倍,所以投资需要“多思考+算得细”,负债低并且含现金多的企业,净利质量明显更高。
无论计算动态股息率,还是除现市盈率,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测算安全边际。算股息,是评估类债收益,这相当于一个“安全垫”。而算除现市盈率,是为了更加具象的感知“多少年回本”,方便“一眼定胖瘦”。
但即便完成上面的毛估过程,其实还要对于价格维度保持警惕,因为投资盈利的关键还需要买的便宜,不要觉得这点很low,其实这极其重要。因为赔钱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买的太贵。
对于华润饮料这种上市仅仅1年的股票,其实看估值分位点意义也有限,因为周期太短,可验性差。而从资金流向看,南向资金一直在买,已经占到可自由流通总股本比例的39.09%,创出历史新高,但外资近2个月一直减仓,导致其股价震荡走弱 。
需注意的是,港股交易难度远超A股,它的波动幅度更大,基本由机构主导定价,而且还可以沽空。所以做港股,其实需要更有耐心,一只股票只有跌穿跌透才是“下手良机”,但那个时候往往众人都吓得不敢交易。这也正是投资的难点,要有耐心等,也要有勇气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