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豹研究院:2025年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

用户头像
头豹研究院
 · 广东  

头豹研究院:2025年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

头豹研究院对于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的预测

2019年—2023年,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2,047.97亿元回落至1,290.8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0.90%。预计2024年—2028年,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1,649.48亿元增长至1,690.6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0.62%。

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下:

铁路:营业里程持续扩张,客运量波动复苏,投资策略趋于优化。

营业里程: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铁路网络呈现持续扩张态势。总体营业里程从2018年底的13.1万公里增至2023年底的15.9万公里,年均增长率约4.0%。高速铁路发展尤为迅速,其营业里程由2018年底的2.9万公里扩展至2023年底的4.5万公里,年均增长率达9.2%,远超整体铁路网络增速。高铁里程占总营业里程的比例也逐年提升,从2018年的22.1%增至2023年的28.3%。旅客发送量: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铁路客运量经历了显著波动。2018年和2019年呈现稳健增长,分别达到33.7亿人和36.60亿人,年增长率维持在8-9%左右。2020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客运量骤降至22.03亿人,同比下降39.8%。2021年市场出现反弹,客运量回升至26.12亿人,增长18.5%。然而,2022年再次遭遇挫折,降至16.73亿人,同比下降35.9%。2023年随着防控政策调整,客运量大幅回升至38.55亿人,同比增长130.4%,超过公共卫生事件前水平。固定资产投资:2018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先稳后降、后又小幅回升的趋势。2018年和2019年投资规模保持稳定,均超过8,000亿元。自2020年起,投资规模开始逐年下降,分别为7,819亿元、7,489亿元和7,109亿元,年均降幅约4.7%。然而,2023年投资额回升至7,645亿元,较上年增长7.5%。整体来看,2018年至2023年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8,028亿元降至7,645亿元,累计下降4.8%。中国铁路建设进入新阶段,从大规模扩张转向优化存量、提质增效。

城市轨道:运营规模扩张,客流恢复,建设投资有所收缩。

运营里程: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呈现快速扩张态势。运营线路数量从2018年底的185条增至2023年底的338条,年均增长率约12.8%。同期,运营里程从5,761.4公里扩展至11,224.54公里,年均增长率达14.3%。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数量也从35个增加到59个。总体而言,五年间运营线路增加了82.7%,运营里程增长了94.8%,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客运量: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呈现显著波动。2018年和2019年保持稳健增长,分别达210.7亿人次和238.78亿人次,年增长率维持在12%-14%区间。2020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客运量骤降至175.90亿人次,同比下降26.3%。2021年市场出现反弹,客运量回升至237.27亿人次,增长34.9%。然而,2022年再次遭遇挫折,降至193.09亿人次,同比下降18.6%。2023年随着防控政策调整,客运量大幅回升至294.66亿人次,同比增长52.66%,不仅恢复到2020年前水平,更创下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2018年至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2018年投资额为5,470.2亿元,2019年增长8.9%至5,958.9亿元,2020年达到峰值6,286亿元,同比增长5.5%。然而,自2021年起投资规模开始收缩,当年降至5,859.8亿元。2022年进一步下降至5,443.97亿元,2023年则降至5,214.03亿元,同比下降4.22%,标志着连续第三年投资额回落。

轨交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未来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

高铁"八纵八横"与铁路目标总规划共同推动轨交设备行业增长。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正稳步推进,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为骨架,计划总规模约4.5万公里。截至目前,该网络已完成约80%,另有15%正在建设中。国家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铁路发展目标:《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提出,至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20万公里(《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高铁达成7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实现铁路连接,50万人口以上城市将通达高铁。同时,计划形成全国范围内的1-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1-3天快速货物物流网络。

一带一路”带动中国高铁出海,轨交设备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高铁技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了显著的国际化发展。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和蒙内铁路等项目的成功运营展示了中国铁路技术的适应性和效益。这些项目不仅缩短了沿线城市间的通行时间,还促进了客货运输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中国铁路在跨境物流中的重要作用。自2016年至2023年,中欧班列的年开行数量从1,702列增长至超17,000列,运输货值从80亿美元提升至567亿美元,货物种类也扩展至50,000余种。截至2024年5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90,000列,货运总值超3,800亿美元,其网络已覆盖欧亚大陆的25个国家和300多个城市。未来随中国高铁“走出去”持续推动,轨交设备需求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

经头豹研究院分析,轨交设备行业竞争格局概况如下:

由于轨道交通与民生关联性较强,设备中整车端行业集中度极高,基本由中国中车垄断,城轨车辆中京车装备占据小部分份额。其他设备种类繁杂,行业相对整车更分散,但集中度依然较高。

1.整车:中国中车、京车装备合计占据100%市场。 2.城市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康尼机电、 3.LKJ设备(列控):市场份额主要由思维列控(市占率近半)、时代电气(市占率近半)占据。 4.城轨信号控制系统:卡斯柯(中国通号控股,市占率27.9%)、众合科技(20.5%)、交控科技(15.3%)、时代电气(13.8%)、西门子(5.9%)、通号城轨(中国通号控股,市占率3.1%)、恩瑞特(3.3%)、上海电气泰雷兹(2.2%)。 5.城轨通信系统:中国通号旗下的三个部门(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集团、通号通信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合计占据27.2%的市场份额,而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烽火通信、河北远东通信和中兴系统等。 6.牵引变流系统:时代电气(市占率50%)、新誉轨道交通科技(约17%)、中车永济电机(13%)、上海阿尔斯通(7%)、江苏经纬轨道交通设备(6%)、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4%)等。 7.高速道岔:中铁山桥占据最大份额46.74%,其次是铁建重工24.67%,中铁宝桥24.25%,铁科轨道占比为4.34%。 8.高铁扣件:铁建重工占13.62%,铁科轨道占20.65%,晋亿实业占17.04%,河北翼辰实业占14.69%,安徽巨湖铸造厂占14.12%,福斯罗扣件系统(中国)占11.07%,中原利达占8.81%。

轨交设备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轨交设备产业随中国中车布局集群化发展。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呈现显著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带动6,000余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湖南株洲和山东青岛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株洲集聚425家企业,其中273家为规模以上企业,提供80%以上的配套产品和技术,产业聚集度居全球首位。2023年,该集群规模达1,600亿元,增长6.7%,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群内设有128个创新平台,包括29个国家级平台和10个院士工作站。青岛方面,90%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集中于示范区,承担全国50%的高铁动车和22%的地铁车辆制造任务。区内汇集3家中车系主机企业和22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拥有10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223家,集群化发展导致轨交设备行业市场份额进一步向领先企业集中。

企业通过并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行业集中度上升。

中国企业方面,轨道交通设备行业的集中度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变迁。初期,为促进竞争,中国政府将原中车公司分拆为中国南车和北方机车车辆两大集团,以长江为界实现均等划分。然而,这种地域性分割导致了业务结构和技术重叠,引发了不良竞争,如在国际招标中的恶性价格战。随后,中国南北车的重新合并成立中国中车,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国际市场也呈现整合趋势,如阿尔斯通收购通用电气的铁路信号系统业务,日立收购安萨尔多信号系统公司,以及西屋制动与通用电气运输公司的合并。这些战略性整合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显著提升了行业集中度。

中国轨交设备行业已经发展超过60年,现较为成熟,未来行业将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轨交设备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轨道交通智能化路径下,企业技术竞争加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正逐步向智能城市演进,标志着智慧城市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在轨道交通领域,智能化发展与电力电气化的进步密不可分。行业智能化的主要趋势体现在控制网络化、状态在线化和运维无人化三个方面。中国在智能轨道交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18年进行了首次"智能高铁"综合试验,2019年"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在京张高铁上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这种智能型动车组配备了2,700余个传感器,实现了列车运行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包括自我感知和故障诊断等功能。这些技术进步表明,设备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将成为决定其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未来,轨道交通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铁路建设带动更多企业切入轨交设备行业。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链最为丰富的领域之一。以"复兴号"动车组为例,其复杂性和产业带动效应显著:每组列车包含超过4万个零部件,涉及钢铁、电子电器、信息系统和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产业链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根据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拉动效应达到1:5的比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规划显示,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预计将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将占5万公里。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扩张计划将直接刺激整车需求,进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设备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