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合晶微IPO催化产业链,国产先进封装迎历史性机遇
作为国内先进封装领域的领军企业,盛合晶微(前身中芯长电)近期迎来IPO关键进展——其辅导状态已变更为辅导验收,距离科创板上市仅一步之遥。公司由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联合孵化,凭借12英寸凸块加工、3D集成封装等核心技术,位列2023年全球封测企业收入增速榜首。此次IPO预计募资扩产,加速其在AI芯片、HBM(高带宽内存)等领域的产能布局,进一步巩固华为昇腾、鲲鹏芯片的供应链地位。
而$强力新材(SZ300429)$ 作为盛合晶微在光敏聚酰亚胺(PSPI)材料领域的独家国产供应商,已深度绑定其产业链。PSPI是先进封装中再布线层(RDL)和TSV通孔绝缘的核心材料,直接影响芯片信号传输效率与封装可靠性。随着盛合晶微IPO推进,其扩产需求将直接拉动强力新材的PSPI订单放量,形成“材料-封装-芯片”的国产化闭环。
二、强力新材:唯一国产PSPI供应商,技术壁垒与稀缺性凸显
光敏聚酰亚胺(PSPI)是半导体先进封装的“卡脖子”材料,全球仅有日本东丽、杜邦等四家企业实现量产。而强力新材是国内唯一突破该技术的企业,其产品分为高温固化型(传统封装)与低温固化型(Chiplet/异构集成)两类,可适配FO-WLP、HBM等主流封装结构。
核心优势:
技术对标国际巨头:PSPI介电常数、热稳定性等参数接近东丽水平,已通过盛合晶微验证并导入华为昇腾芯片产线,同时向韩系厂商送样,瞄准HBM3封装市场;
产能布局领先:常州基地一期259吨产能进入建设尾声,认证通过后可快速释放,二期规划总产能达395.2吨,有望占据国内50%市场份额;
客户协同效应:与华为哈勃深度合作,叠加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政策支持,形成“技术+资本+市场”三重驱动。
三、产业协同:盛合晶微IPO成PSPI商业化“临门一脚”
盛合晶微的上市将带来两大核心催化:
需求爆发:盛合晶微计划新增3万平方米洁净室产能,重点支持昇腾芯片封装,其PSPI单芯片用量达0.5-1克,若年产能提升至10万片,对应PSPI需求超50吨;
认证加速:PSPI认证周期通常需12-24个月,而强力新材已进入盛合晶微供应链验证后期,IPO后封装厂扩产紧迫性增强,认证进度有望超预期。
据机构测算,PSPI若实现3亿元营收,可贡献净利润约9000万元,按40倍PE估值对应36亿元市值增量,占当前市值的52%。叠加光刻胶原料业务(全球市占率超15%),公司具备显著戴维斯双击潜力。
四、风险与展望
短期风险:PSPI认证延迟(原计划2025年下半年)、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可能影响需求释放。
长期机遇:
政策端:国家“十四五”新材料规划明确支持半导体封装材料国产化,PSPI作为关键环节或获专项扶持;
技术端:Chiplet市场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15%,国内PSPI市场规模超10亿元,强力新材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
盛合晶微IPO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里程碑,更是国产先进封装产业链突围的号角。强力新材凭借唯一国产PSPI供应商的稀缺性,已站上“材料替代+技术升级+产能扩张”的三重风口。随着认证落地与产能释放,其估值重塑空间巨大,或成半导体材料赛道下一个“十倍股”候选。$三佳科技(SH600520)$ $光力科技(SZ30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