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革命与科创新源的价值重估

用户头像
核心周期
 · 北京  

基于英伟达GB300液冷需求爆发背景,我们对$科创新源(SZ300731)$ 的受益逻辑及市值空间做了综合分析整理如下:

🔥 液冷技术革命与科创新源的战略定位

核心驱动逻辑英伟达GB300服务器(2025年11月上市)单机柜功率跃升至140kW,液冷渗透率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单机柜液冷价值量达70万元(冷板占41%,约28万元/柜)。科创新源通过子公司创源智热切入英伟达液冷供应链,成为其四大代工厂(工业富联、台达、Coolermaster、奇宏)的核心外协供应商,承接全球液冷市场50%的外溢产能,直接受益于GB300量产。

🛡️ 三维竞争壁垒:为何科创新源是核心标的?

💹 业绩弹性测算:液冷业务如何驱动利润爆发?

关键增长杠杆

量增英伟达2027年液冷板市场规模250亿元科创新源份额从20%→35%,对应收入87.5亿元(占当前市值140%);

价升:GB300冷板单价较前代提升87%,TIM材料若切换至液态金属路线(导热效率6倍于硅脂),价值量再增30%;

降本:规模效应摊薄研发费用,净利率从当前8%→2026年15%+。

分业务业绩预测(单位:亿元):

验证节点:2025年中报液冷收入若占比超30%(当前较低),将确认增长逻辑。

🚀 市值增长路径:从61亿到300亿的跃迁逻辑

核心假设与目标测算

中性场景(2026年):净利润9亿元 × 行业平均PE 35倍 = 315亿元市值(较当前61亿增长416%);

乐观场景(2027年)

英伟达液冷份额提升至35% → 收入87.5亿元;

TIM材料切入Rubin架构 → 单价提升30%;

净利润达15亿元 × PE 40倍 = 600亿元市值(10倍空间)。

关键节点与催化剂

2025Q4:GB300首批交付,验证冷板订单毛利率(≥35%);

2026Q1:东莞兆科TIM材料通过英伟达B100认证(导热系数突破80W/m·K);

2026H2:浸没式液冷方案量产,切入Rubin架构供应链。

⚠️ 风险提示:高弹性的另一面

订单兑现滞后:液冷业务仍处小批量供货阶段,若2025H2未实现规模化交付,估值将承压;

技术替代风险:浸没式液冷若成本快速下降(当前为冷板2倍),可能颠覆现有格局;

竞争加剧:传统散热企业(如银轮股份)切入液冷赛道,或引发价格战。

💎 结论:市值增长空间与路径

科创新源的核心逻辑是 英伟达供应链外溢红利+TIM材料升级”的双击

短期(2025年):市值看120-150亿元,需验证GB订单落地及毛利率回升;

长期(2027年):若满足:

英伟达液冷份额≥35%(收入87.5亿)

TIM材料占英伟达采购量20%(收入12亿)
→ 净利润15亿×40倍PE=600亿市值(10倍空间)。

配置策略:现价(50元)已部分反映预期,可待GB300量产订单确认后加仓,重点跟踪2025Q3液冷收入占比及TIM材料认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