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反内卷与近期政策

用户头像
STH_
 · 江苏  

看的行业比较多,所以能感受到这一次“反内卷”的力度和决心与之前不太一样,但没有确切想清楚最终的结果。先聊前置基本情况:

1. 国内经济与通胀情况,PPI比CPI、GDP更值得参考,因为几点:

(a)制造业承载大量就业,经济周期很多时候是制造业景气度周期;

(b)CPI受食品与能源波动影响过大,至少要剔除食品能源去看核心CPI;

(c)PCE这种直接挂钩现金流支出的指标比CPI更能体现居民实际支出情况;

(d)PPI具有一定滞后性,调整之后其实和体感经济情况很接近。

(e)中国GDP是以生产计,对于一个大量出口的国家具有合理性;美国GDP是以消费计,对于一个大量进口的国家也合理,但有一些问题:

(i)GDP增速与居民体感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出口很好,但是出口利润没有结售汇回流境内,这几年GDP增速与大部分居民体感就有偏差,不完全是数据真实性问题,而是出口企业利润没有回流境内;

(ii)以生产计的GDP考量机制使地方政府倾向于过度支持企业生产,扭曲供需平衡、导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内卷;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过度倾向于再生产而非消费,导致越来越多的供给在抢越来越少的需求。

2. 这一大轮经济周期,PPI于2020下半年回暖,实际国内经济生产与复苏约是2020年中;PPI于2021年末见顶后迅速回落,之后大趋势向下、只有阶段性反弹。整体上剔除能源价格波动、调整滞后性,与居民实感是比较吻合的。

3.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整体非常齐全且长,PPI整体下行意味着整条产业链的总利润被持续压缩,议价能力更强的环节可以持续施压较弱的环节,但长期不可持续,尤其是大部分企业利润极薄甚至亏损。

4. PPI连跌30多个月,目前PPI与制造业整体脆弱性已到临界点。

对于不同行业该执行什么样的政策,我的看法也不一样。一些行业比如基础资源与某些工业,是依赖于境内强大的产业链(并不仅是人力成本),且与海外有较大效率与成本差,其实是不应该继续卷价格的,因为都是自己人降价卷自己人,最终大量价值被海外拿走。一个简单的测试思路就是如果境内该行业集体提价20-30%,是否比起海外依旧有成本优势(可以考虑或不考虑关税与补贴,两种测算模式)。这些行业大多是重资本、依赖产业一体化,在可见的中期依旧会由境内保持效率领先。反例则是更重劳动力与人力成本的行业,在境内经济发展后不可避免地被低劳动力成本国家侵蚀,比如纺织、鞋履流向越南、东南亚。

而24年底到25年初,其实很多行业也开始有变化,比如光伏、电池、金属等行业的出口退税比例下降,这是很合理的。整体提价依旧比起海外有优势、不太影响出口,那就不该继续卷价格让海外获利。

比起前几年更多是某些行业喊口号反内卷,但因为各地的GDP诉求而无法清退低效的过剩产能,今年确实看到了不少落地的执行:好几类基础资源、制造业都有动作,包括快递行业里广东大幅提价、义务也有传闻要封盘提价。能看得到这不是过去缺乏束缚与执行力的行业内部反内卷口号,而是更高层面的执行力落地。

如果是复制过去粗放的财政激励,那一阵脉冲式的政府替代支出又会使落后产能出清不了,复苏大概率也没有持续性,现在选的路更精巧也更有难度、对长期更有利。当然也有很多暂时看不清、不确定却极其重要的因素:

1. 通过反内卷出清低效落后产能、增加制造业全链条利润,政府再通过合规与社保拿回部分利润,最终政府手里的资金会如何传导给居民?

2. 国内整体生产要素的回报率提升是否会带来资金回流,向投资或消费?

3. 出清阵痛期的就业与最终需求压力如何缓解弥补?

4. 社保执行的压力:一是境内不充分就业人数极高,与海外紧俏劳动力环境下的工资螺旋不同,提高人力的单位要素分配可能对就业人数有压力;二是对缺乏规模效应的中小微主体有压力,是否对这些行业和主体进行落实?三是在提高长期社保的同时是否进行阶段性减免、先降低中期增加雇佣的压力、由政府承担阶段性赤字、等经济回暖了形成一定正向循环后再征收填补财政赤字?

增加了较多资源与制造业的配置,都是行业产能没有过度过剩、企业本身效率有优势、合规比较好的龙头。这些企业本身估值较低、股东回报充沛、业务稳定,反内卷与合规政策如果有正面影响也会有一定受益作为免费期权。对于一些产能利用率只有50-60%的行业、一些行业内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我还是不碰了,不是为了博政策的力度与“弹性”。配置的行业和企业之间有不少对冲关系,避免了一些我无法回答的资源类价格走向影响。我比较看好一些产业链的利润整体增长,具体发生在哪个环节、每个环节分配比例是多少,这些不确定的问题我用对冲去避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