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以岭药业的过去两年,我会用 “起伏”。
2024年,渠道库存调整、呼吸系统产品需求回落、一次性存货减值,让这家曾经的“中药明星股”直接掉进了业绩低谷,净利润转为亏损。
但到了2025年一季度,剧情开始反转:净利润同比增长7.25%,毛利率回升至53.8%,资产负债率降到23.4%,现金流明显改善。
这家公司,正在重新找回节奏。
和很多靠并购扩张的医药公司不同,以岭药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原创理论 + 全链条落地。
理论创新:创始人吴以岭院士提出“络病理论”,用系统化方式解释血管、经络、微循环等病理变化,出版了《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等学术著作。
临床验证:自家医院(河北以岭医院)是实验田,临床反馈能快速反哺研发。
科研转化:以岭医药研究院将理论和临床成果转化为中药专利(884项有效专利,中药占比80%以上)。
产业生产:现代化生产体系让新药规模化落地。
教学培养:与40余所高校合作,形成长期人才和学术积累。
这种“五位一体”模式,本质上是把科研、生产、临床、学术、人才全部绑在一个循环里,理论壁垒、专利壁垒和人才壁垒叠加,外部模仿成本极高。
通心络胶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
芪苈强心胶囊(慢性心力衰竭)
这三大独家品种,占了公司营收的45.63%,近五年复合增速11.05%。
覆盖了心脑血管三大高发适应症,临床地位稳固,学术认可度高(通心络、参松养心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芪苈强心获国际权威期刊JACC高度评价)。
在公立医院市场份额从13.64%(2015年)提升到16.39%(2023年上半年),说明医生端的渗透还在加深。
连花清瘟系列在疫情期间曾爆发式增长,2024年因渠道库存调整腰斩,但2025年Q1企稳回升。
在海外,已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部分国家拿到处方药身份,适应症从新冠扩展到流感、病毒性肺炎、慢性鼻窦炎等。
这是公司国际化的桥头堡,但也要注意,海外大部分注册形式还是“植物药”或保健品,短期内难以复制国内处方药的体量。
存货:2024年末存货同比下降31.5%,一次性减值损失已基本消化。
应收账款:2025年Q1周转天数降至55天,比去年同期快了35天,渠道风险下降。
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增191%,跑赢净利润增速。
杠杆:资产负债率降至23.4%,抗风险能力增强。
这说明,去年那一轮“去库存+减值”已经把渠道和资产结构梳理干净了,现在的利润更“干净”,恢复弹性更强。
心脑血管持续扩张: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用药是长期刚需,三大核心产品渗透率还有空间。
国际化落地:连花清瘟等呼吸产品的海外销售有望放量,同时新适应症拓展可能带来额外需求。
新药管线商业化:芪桂络痹通片(类风湿关节炎)、柴黄利胆胶囊(慢性胆囊炎)、苯胺洛芬注射液(术后镇痛)有望在未来3-5年贡献新增量。
按中信建投预测,2025-2027年营收将从88亿增长到109亿,年复合增速约15%,净利润年均增速接近20%。
政策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单列中医药发展,证监会支持中药企业融资,《十四五规划》提高中医药在大健康行业的占比,这对以岭是顺风。
市场面: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稳健增长,呼吸系统中成药零售端第一品牌是连花清瘟,抗衰老产品如八子补肾胶囊也在快速增长。
趋势面:中医药数字化、AI辅助诊疗、国际化是行业大方向,以岭已在布局。
产品结构集中:心脑血管品种占比近半,单一领域风险需靠新产品分散。
国际化不确定性:海外注册身份限制了放量速度。
政策变动:中药审评趋严,新药研发成本和周期可能进一步拉长。
以岭药业现在的状态,很像巴菲特说的那种 “临时遭遇风暴但基本面稳固的企业”
——短期市场情绪会放大下滑的恐惧,但长远看,护城河依旧在,需求依旧在,增长的种子也已经埋下。
关键判断:
业绩底已过,未来3-5年年均复合增速15-20%是可期的。
当前估值PE约20倍,处于合理区间,考虑到增长预期,具备长期持有价值。
最佳策略:逢回调布局,长期持有,享受心脑血管慢牛+新药放量+国际化突破的三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