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空资金要猛烈反扑了,行情有好货等着他们!

用户头像
露风清扬
 · 上海  

最近大成基金的徐彦火了。这位老兄管理的基金仓位只有0.73%,在全民狂欢的行情里活像个异类。我盯着这数字看了半天,突然想起2007年那会儿,也有这么一群"不合时宜"的家伙。

徐彦在中报里说:"有人觉得牛市刚开始,我觉得更大的挑战刚开始。"这话听着耳熟不?像不像当年那些在6000点喊"风险"的人?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每次狂欢时总有几个清醒的,但清醒的人往往要挨骂。

数据显示,上半年新成立的52只权益类基金中,19只仓位超过90%,33只超过80%。而像徐彦这样仓位低于10%的只有3只。有意思的是,那些高仓位的基金里,16只涨幅超过20%,最高的超过60%。但最近市场一调整,这些基金的净值曲线就开始玩过山车了。

一、维生素的魔幻现实

说到过山车,维生素板块就是个活教材。2024年下半年维生素D3价格从56元/公斤飙到265元/公斤,涨幅360%。按理说这是天大利好,可73只概念股里23只是跌的。这就好比饭店食材涨价了,有的餐馆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却要关门大吉。

我研究了两只典型股票。天新药业从2024年二季度就有资金潜伏,当时维生素价格还没起飞。而华恒生物直到8、9月份热点来了才有资金短暂光顾。结果呢?一个半年翻倍,一个原地踏步。

以上图的天新药业为例,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就有资金持续流入。注意这个时间点:当时维生素价格还没开始暴涨。这些资金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提前布局了后来的涨价行情。而反观华恒生物,直到涨价消息出来后才有些许资金进场,来得快去得也快。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这让我想起个老笑话: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熊,一个人系鞋带准备跑。另一个说:"你跑得过熊吗?"系鞋带的说:"我跑得过你就行。"市场里那些提前布局的资金,就是最先系好鞋带的人。

二、历史的韵脚

很多人喜欢拿历史走势说事,但股市从不会简单重复。就像徐彦的空仓策略,放在2015年可能被骂死,放在现在反而显得明智。历史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让我们看清市场的本质。

2005-2007年和2014-2015年的牛市都告诉我们:快涨之后必有调整。但每次调整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一样。这次人工智能、Web3.0这些新玩意儿加进来,剧本又得重写。

我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市场就像个精明的老狐狸,每次都会用新花样骗人上当。但狐狸再狡猾也藏不住尾巴——那就是大资金的动向。用传统方法很难捕捉这些痕迹,但通过长期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还是能看出些门道。

三、数字不会说谎

回到维生素的例子。为什么同样受益于涨价,个股表现天差地别?关键就在机构资金的参与程度。那些提前潜伏的资金不是神仙,他们只是更善于从供需变化中嗅到机会。

我用过的一个量化工具显示,"机构库存"数据能清晰反映大资金的活跃程度。天新药业之所以能持续上涨,就是因为有资金在价格起飞前就悄悄布局。而华恒生物等股票虽然也蹭上了热点,但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终究昙花一现。

这就像看一场魔术表演。普通观众只看到魔术师最后变出的鸽子,而懂行的人会注意他之前的小动作。市场里的"鸽子"就是股价涨跌,"小动作"就是资金的流动轨迹。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