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轮环境(SZ000811)$ 全文摘要
1、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概述
·营收与净利润表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下滑7%;净利润2.66亿元,同比降幅达20%。
·国内外收入拆分:2025年上半年,国内收入21亿元,同比下滑18%;海外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超30%。
·业务板块收入占比:2025年上半年,低温制冷设备收入17.3亿元,占比55%;特种空调(暖通空调)板块收入12亿元,占比39%;工业热能管理收入1.9亿元,占比6%。
2、业务板块细分与毛利率分析
·低温制冷细分表现:低温制冷板块中,食品冷链板块实现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4%;能源化工装备实现收入7.2亿元,同比下滑33%。
·各板块毛利率水平:各板块毛利率方面,低温制冷板块毛利率为20%-23%,其中食品冷链部分毛利率约20%以上,化工部分毛利率30%以上;暖通空调板块毛利率为31%,热能管理板块毛利率也为31%。
·暖通空调海外收入占比:暖通空调板块中,国内收入为5.2亿元,海外收入为6.8亿元,海外收入占该板块的57%。海外业务的毛利率比国内高7-8个百分点。
3、海外订单与产能规划
·海外订单增长与瓶颈:海外暖通空调原全年产能约12亿,当前产能不足,马来西亚和美国制造资源合计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且生产效率明显低于国内。
·产能调整与支援措施:8月起调整市场划分体系,国内制造资源支援海外市场。一是直接转接不涉及高额关税地区的订单,如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二是借助国内建设方或总包方出海,国内制造资源进入国际市场,避免订单流失。
·产能规划目标:调整后,若计划顺利执行,理想状态下年化暖通空调产能接近30亿(终端交付价)。但年内无法达到该产能,且需满足工厂不同产品、机型生产线订单对应机型和节拍均衡的条件。
4、IDC订单与交付流程
·IDC订单交付与新签:2025年上半年IDC相关交付规模为5.6亿元,其中海外部分占4.8亿元。上半年IDC新签订单为10亿元,且近期仍在陆续签约。当前正与北美和澳洲的大型建设商探讨集中性大订单,涉及技术、交货期及价格等方面的协商。
·交付周期与认证要求:对于超过2000万美元的大额订单,若面向北美和澳洲市场,交付期将在2026年二季度以后。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周期、认证周期及海运周期较长所致。西方数据中心对冷源装备有严格要求,需符合目标国家的能效、可靠性、工况、抗震等级及断电重启时间等标准。具体流程为:根据建设商解决方案的图纸规划生产样机,再送专业机构测试以确保符合目标国家标准,因此订单周期相对较长。
5、其他业务进展与规划
·冷链与化工业务:冷链业务呈增长态势,由三方面因素驱动:一是此前停滞的国家冷链骨干枢纽建设项目陆续重启;二是用于生产冻干宠物食品的真空冷冻干燥装置需求增长;三是学校、大型工厂等集中供餐的中央厨房冷链装备需求成为较有规模的下游市场。工业、能源及化工类业务总体低迷,但未进一步恶化,一季度与二季度状态基本持平。
·热能管理业务:热能管理业务实现增长,核心原因是城市更新下供热系统升级需求。北方城市供热网络更新时,政府倾向采用零碳、低碳技术替代传统火电供热,常见模式有化工园区余热长距离输送提温加压后用于城区供暖,或利用核电余热等。该业务被定位为中长期种子业务培育,虽现阶段业务规模受限于项目单子数量,但因高度契合全球低碳、零碳趋势,未来市场容量被看好。
·核电业务布局:核电业务涉及三类产品:一是核岛冷机,公司供货20余年,凭借核资质认证及丰富供货经验形成较强竞争力,参与了中国、美国、俄语区、中东等国内外多个核电站项目;二是四代核电无动力冷却器,作为安全措施之一,需在缺电情况下保障冷却功能;三是核能热能长距离输送装置,依托清华技术支持。当前全球核电站建设提速,但设备需求传导至公司需经历前期论证、拿地、环评、能评等手续及建设周期,通常需3 5年。因此,核电业务被视为中期利好方向,公司正进行技术与市场储备。
6、财务与股权激励情况
·所得税影响因素:二季度所得税提升由三个偶然因素叠加导致。一是海外子公司历史亏损弥补完,自2025年起正常纳税,2024年因弥补亏损未交税。二是国内5月31日汇算清缴,税务与会计口径差异使应纳税所得额调增。三是部分央企习惯提前开票,虽每年都有,但2025年更多。税务规定,无论是否达到会计收入确认标准,开票均需纳税,这些因素影响了二季度利润。
·股权激励计划进展:当前股权激励执行期至2027年,2025年为首个执行期。下一期计划需待2025年与国资探讨,目前因处于当前计划执行期内,暂未启动讨论。
Q&A
Q: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业绩情况及按几大板块拆分的收入部分情况如何?
A: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下滑7%;其中国内收入21亿元,同比下滑18%,海外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净利润2.66亿元,同比降幅20%。按用户行业拆分收入:低温制冷设备17.3亿元,特种空调12亿元,工业热能管理1.9亿元。
Q: 低温制冷设备业务中食品冷链与能源化工装备的收入规模分别是多少?各业务板块的毛利率情况如何?
A: 食品冷链板块收入10.1亿,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能源化工装备收入7.2亿,同比下滑33%。低温制冷板块毛利率为20%-23%,暖通空调板块毛利率31%,工业热能管理板块毛利率31%。
Q: 低温制冷业务中化工与食品子板块的毛利率分别是多少?
A: 食品冷链子板块毛利率约20%,化工子板块毛利率超30%。
Q: 低温制冷业务在化工与食品领域的毛利率分别是多少?
A: 低温制冷业务中,冷链毛利率约20%,化工领域毛利率超30%。
Q: 上半年暖通空调板块中海外收入占比及毛利率水平如何?海外与国内暖通空调业务的毛利率差异如何?
A: 上半年暖通空调板块国内收入5.2亿元,海外收入6.8亿元,海外收入占该板块57%。海外业务毛利率较国内高七八个百分点。
Q: 上半年暖通空调海外收入达6亿元以上,与此前提及的产能及全年预计海外交付量的匹配情况如何?产能瓶颈问题解决进展如何?
A: 原全年海外产能极限约12亿元,当前通过招聘技术工人、租赁场地等方式扩充产能,同时国内产能开始支援海外市场。通过调整市场划分体系,由国内制造资源承接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低关税地区订单,或借助国内建设方/总包方出海拓展国际市场,以缓解产能瓶颈。
Q: 上半年国内空调业务是增长还是下滑?
A: 国内空调业务上半年下滑10%。
Q: 上半年国内空调业务是有所下滑还是增长?
A: 上半年国内空调业务下滑10%。
Q: 国内新增产能预计在今年年内能够达到吗?
A: 国内新增产能今年年内预计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指工厂不同产品、机型生产线对应小订单机型均衡且订单节拍均衡的状态。
Q: 目前各板块在手订单情况及上半年新接订单同比增速如何?
A: 订单总体同比增长,其中暖通空调板块订单同比增长40%。
Q: 上半年AIGC海外接单10亿元,主要大订单是否集中在3月和5月,其余时间较为零散?
A: 主要大订单集中在3月和6月,其余时间较为零散。
Q: 全年海外AI PC新接订单的预期规模如何?
A: 与总包商的合作模式已超越纸面合同约定,从总包商承接业主订单初期即参与协同,过程中会提前探讨交货期、产能保障等问题并启动准备工作,订单可能在签约前就进入实际准备阶段,基于长期合作关系推进。
Q: 当前与总包商商谈的价格相较于去年是否有涨幅,具体涨幅情况如何?
A: 当前与总包商商谈的价格涨幅为分阶段调整,非一次性上涨,具体根据阶段性因素确定。
Q: 上半年海外IDC订单相较于去年同期的涨幅情况如何?
A: 因不同订单及批次的设备机型存在差异,上半年海外IDC订单与去年同期的涨幅难以直接比较。
Q: 上半年订单同比涨幅情况如何?盈利能力较去年是否提升,或因扩产持平?
A: 由于各批次订单机型不同,订单量同比涨幅难以直接比较;因对海外业务具体情况了解有限,难以判断盈利能力较去年是否提升或因扩产持平。
Q: 国内总包商海外建设数据中心的合作情况及当前订单占比如何?
A: 合作模式为利用国内制造资源,目前已商定11月开始交货,但订单尚未签署。国内总包商海外承接业务存在天然劣势,而公司作为跨国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络成为合作优势,因此双方合作融洽。部分国家的第一代总代理商在获取订单后,仍需借助公司通路及售后服务网络完成后续业务。
Q: 合作的国内总包商是否主要为海外终端建设数据中心?公司在北美地区渠道较多,与该总包商的合作是否未体现在上半年10亿订单中?
A: 目前合作订单尚未正式签订,但相关细节已探讨许久。
Q: 与该合作方的合作是否支持通过国内生产直接交付?
A: 是,合作支持通过国内生产直接交付。
Q: 与该合作方的合作价格是否低于与海外总包商的合作价格?
A: 与该合作方的合作价格低于与海外总包商的合作价格,具体按国内价格执行。
Q: 目前北美客户拓展是否仍保持与两个总包商合作?
A: 目前仍保持与两个总包商合作。2024年通过试探性合作,经过前期接触、制样机制造交付及售后服务,双方合作融洽,最终成为其中一个总包商的独家冷源设备供应商。
Q: 当前公司对这两个总包商的冷源设备供应是否存在供小于求的情况?这两个总包商的冷源设备年需求量是多少?非独家供应的总包商目前有哪些其他供应商?
A: 因与非独家供应总包商的合作仅上月刚开展,具体细节暂不明确。北美市场冷源设备供应商共有5家,分别为克林、江村约克、凯利、特林、麦克威尔。
Q: 若我方供应能力满足的情况下,公司独供的总包商年度需求规模是多少?
A: 该总包商年度需求规模较大,其签单进度受限于我方供应能力。
Q: 海外竞争对手是否有扩产计划?
A: 近期通过内部渠道了解到,未听闻海外竞争对手有扩产计划。以Kelly为例,其美国本土产能有限,主要依赖中国上海基地运输至墨西哥工厂,再供应美国市场。当前墨西哥工厂产能不足,已从上海调派数十名骨干员工支援技术资源。
Q: 上半年或1-7月,制冷设备、热能管理、南通空调等业务的订单情况如何?
A: 制冷设备订单略有增长,热能管理订单增长30%,南通空调订单增长40%。
Q: 化工业务订单是否有细分数据?
A: 化工业务订单暂无细分数据。
Q: 当前业务的订单交付周期是否仍为5到6个月?是否存在拉长的情况?
A: 订单交付周期因场景不同存在差异,主要受业务模式、具体国别及定制化程度影响。
Q: 暖通业务订单增长40%以上,当前产能是否能满足需求?产能限制是否导致交付周期拉长?扩产规划如何?
A: 受产能限制,部分交付期苛刻的订单可能放弃;当前在谈较大订单交货期为明年第二季度。海外扩产持续推进,主要挑战是熟练技术工人招聘,目前正加大招聘力度。
Q: 从中国向美国输出技术工人是否可行?
A: 不可行。美国签证获取难度大,当前打击非法劳工,存在因手续不完整被遣返的案例。美国移民政策仅允许巨富或高精尖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不被允许移民。
Q: 在暖通空调海外订单较多、主要扩产马来西亚与美国的情况下,国内是否有调整的规划?
A: 国内当前产能存在富裕,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支援海外产能:一是在合同无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将马来西亚非美国订单转至国内生产;二是与国内总包商合作出海,协助其海外接单,利用国内资源支持。
Q: 当前订单分区域的情况如何?尤其是南通地区的订单情况如何?
A: 当前订单未进行分区域的详细统计,南通地区的订单情况也无细分数据。
Q: AI DC订单的区域分布情况如何?是否主要来自欧美,国内是否有相关订单?
A: 国内有AI DC订单,但数量级与价格均低于海外,当前业务重点为海外订单。
Q: 公司定制化设备的定价是否采用成本加成模式,且海外市场毛利高于国内市场?
A: 设备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模式,具体加成比例通过与建设商博弈确定。当前海外订单数量级及定价水平高于国内,因此海外市场毛利高于国内。
Q: 满满通中与AIDC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是多少?
A: 满满通中与AIDC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为40%,计算方式为与IDC相关的研发费用5.3亿元除以两层空调业务收入12亿元。
Q: 该换热器的研发起始时间及供应模式是怎样的?
A: 该换热器的供应模式包括合作供应与单独供应,其中单独供应模式自去年开始。产品属于非能源领域,采用一次侧设计,涉及一次侧与二次侧液冷换热器。一次侧产品主要分为两类:冷源机组和自然冷却系统。自然冷却系统通过干式、湿式、综合式等冷却塔排放热能以实现节能,但多数场景仍需使用冷源机组。仅在算力密度较小的极个别场景中,可仅采用自然冷却系统。例如,美国市场曾要求冷水机组在-20华氏度环境下仍能启动运行,表明即使环境温度极低,芯片热能过大时仍需冷机散热。
Q: 当前换热产品的海外销售情况如何?
A: 当前换热产品海外销售较少,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国内。
Q: 风冷与液冷是否均需要使用换热器?
A: 风冷与液冷均需要使用换热器,但两者的使用方式及热交换方式存在差异。
Q: 液冷对换热器的要求是否更高?
A: 从产品制造角度看,液冷对换热器的要求并不更高,风冷与液冷的换热器制造难度相近。
Q: 国内合作的客户及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如何?
A: 国内冷源领域价格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格力、美的进入市场,其品牌力较强。热交换器供应商包括英特英维克、曙光、海海雾、艾特瓦能等,公司并非唯一供应商。
Q: 东翰布什南方空调以海外为主,在海外竞争中,目前是主要与海外竞争对手竞争,还是也会看到国内?
A: 目前国内在海外市场竞争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内品牌在海外被普遍视为低端家用产品品牌,在大型工商业领域缺乏品牌力;二是家电销售力量无法支持大型通用机械产品的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导致海外销售网络难以建立。
Q: 国内的集成商参与海外竞争时,是否会面临更多的国内竞争对手?
A: 国内集成商在海外竞争中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全球售后服务网络为当前短板;二是最终用户需验厂认可冷机生产商,主要设备需通过业主认可。
Q: 核电业务今年的订单情况如何?
A: 核电业务今年的订单实现30%的增长。
Q: 核电业务的产能是否与其他业务的产能共用?
A: 是共用的,但核电产品的标准在所有产品中最高。
Q: 未来几年公司是否会考虑通过并购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A: 公司当前正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并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
Q: 公司未来在并购方面会考虑哪些方向,以补足哪些产业链的布局?
A: 公司目前正针对自身短板寻找并购标的,相关谈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受对方是否愿意出售及交易价格影响,失败可能性较高,因此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Q: 二季度所得税对净利率产生约三个百分点的影响且较去年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什么?
A: 二季度所得税对净利率的影响主要由三个偶然因素叠加导致:一是海外子公司历史亏损已弥补完毕,自2025年起需正常纳税;二是国内5月31日汇算清缴时,税务与会计口径差异导致应纳税所得额暂时性调增;三是上半年部分央企要求提前开具发票,且今年此类情况多于往年。部分影响后续将逐步抵回。
Q: 公司当前股权激励计划是否有后续计划?
A: 公司尚未与国资部门探讨后续股权激励计划。根据国有控股企业规定,股权激励需间隔两年实施。当前股权激励计划执行期为2025年、2026年、2027年,将于2027年结束,下一期计划的探讨需待2025年进行。
Q: 还有哪些需要向投资人说明的事项?
A: 无额外需要说明的事项,向投资人表达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