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星农:低位低市值+摘帽+专用整车优质资产注入+军工+人工智能+大股东18元成本

用户头像
长牛乱舞
 · 江西  

一、大股东介绍

星光农科为第一大股东,星光农科是中城工业(中国中车30%+绿脉汽车30%+湖州国资14%)为主,加上10多个地方国资组成的国有资本控股。实际上就是国资控股。2、3、5股东为原实控人,是一致行动人。章沈强是原董事长,因身体原因及业绩压力等原因让出控股权,公司是章总领导下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对公司是有感情的,仍然持有公司股权,引入战略资源,最终接盘的具有国资和高端装备背景,这有望为星光农机带来产业资源、管理经验及融资支持,帮助公司转型。

二、公司营收:2024年营收不到3亿被ST。解决如下

1、半年报营收1.55亿,同比增长59.82%。

2、关联交易,在2025年4月26日收购了苏州电中燃油喷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就是公司的总经理郑斌51%的股权,标的公司成立于 2024 年 4 月,仅8个月时间,2024 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 8,604.98 万元,那么可以预测2025年苏州电中正常情况可以贡献1亿以上营收吧?

3、2025年9月5日收购了中城汽车(山东)有限公司(2025年5月营收1600万,预计全年4000万)100%的股权。

4、其他营收

预计:2025的ST星农保守估计达到3.5亿以上营收。

三、重头戏

中城汽车(山东)有限公司是绿脉汽车旗下的,ST星农的董事长何德军,就是绿脉汽车的总经理。也是关联交易,这个关联交易意义重大,为什么呢?中城汽车于 2025 年 4 月取得工信部关于专用车辆的生产资格证书。除中城汽车外,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城工业亦存在其他下属控制的企业从事专用车生产业务,形成了同业竞争关系。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城工业下属专用车业务板块与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

为解决潜在的同业竞争,中城工业承诺如下(截取部分内容):对于中城工业集团下属其他专用车资产,中城工业集团承诺在本次交易完成后 5 年内,在符合届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内部、外部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并本着有利于上市公司发展和维护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则,或在标的公司指符合注入的大股东旗下其他资产,如楚胜汽车)扣非后净利润连续 2 年盈利,有助于增厚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及增强持续盈利能力的情况下后,将相关资产按照经审计/评估的公允价值注入上市公司,积极促成将中城工业集团下属其他专用车资产陆续注入上市公司。像楚胜汽车,中振汉江等都符合2年盈利的,今年就开始盈利了,注入时间很近。

中城工业旗下的楚胜汽车(18亿营收 )、中振汉江装备(9亿)、启航汽车(9亿)、腾龙汽车(7.7亿)、潍坊滨海瑞驰微型电动汽车(26亿)等与中城汽车存在同业竞争关系。

ST星农的董事长何德军,是中国南车任职,启航汽车和绿脉汽车负责人,公司的付总,就是2025年从楚胜汽车过来的[大笑],总经理郑斌也是绿脉汽车的领导、苏州电中董事长,管理层多是中城工业的领导 [很赞],这显然是有备而来,实际ST星农就是专门为中车打造的特种车辆整合平台。中城汽车,就是一个引子,最终目的就是把汉江装备、湖北楚胜,襄阳腾龙,德清启航等多家优质资产等待注入,总营收体量在2026年后达100亿元以上。[微笑]

其中的楚胜汽车就非常牛逼,多项全国第一,还装拓展军工新产品,目标实现百亿规模,看点十足;还有汉江装备,创新引领行业内高质量发展(见图),其他的资产就不一一详细介绍。

.

三、关于保留意见问题及立案可能性问题。

这或许是很多人对ST星农的偏见,认为ST星农可能会被立案调查。下面就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2024年ST星农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是因为2023年采棉农事服务的6010万收入按总额法确认的。总额法和净额法的两种会计方法,核心区别在于企业是否在交易中取得了对商品的控制权:

对于总额法和净额法,我就自己的一点理解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在一笔交易过程中,张三是该商品的责任方,商品的定价、后续质保等都需要张三负责,这就按总额法计入张三的营收,即所有的交易金额都算营收,比如卖房子,张三属于商品的责任方,最后卖房的所有成交金额都可以算营收。如果是服务方,那张三就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商品定价、后续管理服务等都和他没关系,房子质量问题后面也和他没关系,张三只是赚了中介费,后面房子有质量问题直接找责任方(可能是开发商等)去,这种就是按净额法计入营收,也就是说,中介费才算营收,而房子成交总价不能计入营收。(可能表达不是很清楚[捂脸]

那这个问题到底会不会被立案调查呢?有几个案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广济药业,就是因为总额法认定问题。2024年被立案调查,2025年7月出处罚告之书,但是并没有被ST。

2、大港股份,也是因为总额法计入问题,连立案调查都没有,更别说被ST。只是警示函。

3、ST百灵被立案调查还没有结案,但直接就摘帽了。ST凯撒立案落地直接摘帽,并没有等一年后。

ST星农,和大港股份特别相似,出具了财务更正报告后,保留意见消除,公司整改了连立案调查都没有。

为什么有人说前天公告是利空?消除了2024年出具的非标保留意见,还有人说是利空。

顺便说一下李红伟的减持,是不是只有我当成利好?因为市场确实低开了。为什么我当成利好呢?因为这其中更多的是大宗交易,肯定是已经谈好的,承接500多万股的大宗,相信没人是傻子吧。其中还有一些好消息,到时就知道了。

四、个人总体观点:

2023年规则是营收超过1亿就不会戴帽,公司有2.6亿营收,营收不到3亿戴帽是2024年新规。另外2023年公司也没有业绩承诺履行事项,造假按理说意义不大。2023年的问题,实际公司在2024年就意识到了问题。现在整改积极完成,保留意见消除,2025年必定是标准无保留意见。

退一万步,即使被立案调查 ,也可能不会叠加ST,广济药业就是这样,立案处罚也没有被ST,根本不影响摘帽。再退一步,就算被叠加ST,摘帽只会被推迟,而不会缺席,因为这个6000万营收不触及退市标准。不过要拿两年的准备,可能两年翻一两倍很多人是不太满意的。现在的星农还会跌多少?今天的ST星农才16亿市值,ST阳光基本就是一个壳都14.5亿,下跌空间有限,拥有丰富的想像空间,不敢相信还能再便宜多少。

五、总论ST星农未来摘帽股!大概率一个黄金坑了。

低位+低市值+摘帽+汽车+军工+人工智能+大股东18元成本,大家能否一起来帮大股东解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