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10年等一回,人工智能+的三种炒法!
上一次喊出题材带+的,是2015年的互联网+。
这一次喊出了人工智能+。
又是一轮死去的记忆在苏醒。
2015年经历过互联网+的散户,至少有50%已经销户了。
这就给新股民们,科普一下15年是怎么炒作互联网+的。
先叠甲,15年没有量化,没有现在超高速的媒体传播速度(那时候还是各种网页信息渠道),没有目前丰富的ETF工具。
所以玩法上会有差异,当年的方法未必适用,但人性是类似的。
第一阶段:炒大票。
是的,你没看错,炒大票。
如果不理解的话,刚刚过去的水电站题材,中国电建就是一个案例。
为什么炒大票,因为流动性足够好,游资和机构都可以安心进出。
所以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在意市值大小,大票也能涨。
AI+大票的核心,其实多是软件股,而软件股基本都在云计算板块。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这么归类的。
AIETF里面都是硬件,不一定匹配。
第二阶段:炒重组。
当一个题材足够强大,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都在学习的时候。
那么重组就必然会成为主流玩法。
一个简单的逻辑,花几千万买一家AI软件公司,有个APP样子,有用户最好,没用户可以花钱买数据。
然后停牌重组,出来N个一字版涨停。
到时候减持或大宗交易,美滋滋又是一轮套现。
这时候就是炒小票,内幕信息扎堆。
但今时不同往日,当年监 管没有经验,现在估计没那么容易做。
仅供参考。
这里插播一个题外话,目前港股市场公认的AI软件龙头,是美图。
各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董秘们,你们知道怎么抄作业并购重组了吧。
买一个山寨美图秀秀,就行了!
第三阶段:合并潮
大票炒题材做完了,小票重组也做完了,还能做什么?
是的,到了最后交成绩单的时间了。
那就是大家最最最熟悉的,巨头合并。
这种故事基本就在后半程了,最快也要1-2年后。
因为开始大家都是烧钱的嘛,烧着烧着,没钱了,最后就合并了。
比如美团和大众点评,滴滴与快的。
其实他们都是当年互联网+大政策的产物。
资本顺应政策,疯狂投资搞互联网+,最后一定是过度竞争,烧到最后合并了。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一轮AI+产业政策是一模一样的结果。
AI巨头们还是要烧钱竞争,最后没钱了,合并。
从而诞生AI时代的美团和滴滴,成为行业巨头,尽享垄断收益,但年年亏损,别问为啥垄断了还年年亏损,问就是中国特色。
好了,科普完了15年的记忆,顺便给大家展望了25-26年的机会。
先炒大票,软件股为主,什么用友,金蝶,金山,你认识的都是可选项。
再炒小票,小票细分的可就多了。
所有行业皆可AI,是的,当年就是所有行业皆可互联网+
东财,就是当年最牛的互联网+券商。
乐视,就是当年最牛的互联网+娱乐。
之后还有一堆大妖股,什么暴风影音,朗玛信息,总之一大堆机会。
没有经历过的朋友,恭喜了,AI+是国产游戏2.0版本,更新更刺激。
AI+会不会一日游,冲进去就被套了?
会,所以我在开头,叠甲了,15年没有量化,今时不同往日。
AI+能不能长线?
不能,你看看15年互联网+概念股们,最后剩下几折?
AI+能学会什么?
能学会你在2035年炒股的时候,和我一样给新股民科普。
10年前,AI+,是这么炒的!
最后的风险提示。
AI软件,大部分缺乏业绩,而目前大量个股还未出中报。
甚至有一些票有突发ST的风险。
选股的时候,花1分钟看一下公司公告,有问询的,有违规的,有立案的,有留置高管的,碰都别碰。
宁可错过,不要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