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引爆行业需求
1. 顶层设计密集落地,构建绿色长效机制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办、国办5月30日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面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推动重点污染物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倒逼企业加速节能降碳改造。
立法与财政双保障: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计划聚焦绿色发展,同步推进水资源管理、生态监测等领域法规修订;地方财政承担主要治理支出责任,形成“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2. 产业目标锚定万亿规模
工信部《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设定2025年行业产值目标1.3万亿元,要求突破关键技术短板,培育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叠加“东数西算”等新基建政策,节能装备需求从工业领域向数据中心、新能源等场景快速渗透。
三大高增长领域解析
1. 工业节能设备:降本刚需驱动技术升级
余热利用与工艺革新:高耗能企业面临碳排放成本压力,高效换热器、余热锅炉等设备需求激增。双良节能2024年溴冷机订单达9.5亿元(同比+23%),其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利用电厂余热制冷,降低PUE指标30%,已落地宁夏电投等项目。
MVR系统爆发:亚光股份凭借蒸汽压缩机核心技术,2024年MVR设备收入同比飙升160%,在锂电、化工领域订单饱满,合同负债达9.76亿元支撑业绩释放。
2. 水处理装备:再生水市场空间加速打开
政策强制提标: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目标20%(较201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催生3800亿元投资空间。
技术降本成关键:碧水源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能耗降低20%、成本下降25%,出水达地表Ⅳ类标准,成为市政及工业污水处理优选方案。
3. 大气治理与监测设备:合规性需求刚性增长
龙净环保连续10年大气治理设备销量第一,受益钢铁、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环境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建设推动设备精准化升级,PM2.5检测、碳排放在线监测需求放量。
技术壁垒与订单弹性双主线
1. 双良节能(600481.SH):多业务协同的绿色科技平台
传统优势:溴冷机、空冷器市占率稳居行业前三,毛利率维持在25%-30%;
新兴增长极:
光伏还原炉市占率65%,2024年订单41亿元(同比+160%);
全球首发5000Nm³/h碱性电解槽,中标印度ACME绿氢项目,制氢能耗指标国际领先。
2. 亚光股份(603282.SH):MVR设备隐形冠军
蒸汽压缩机100%自研突破“卡脖子”环节,MVR系统成本降低15%,2025年节能环保设备收入预计15.7亿元(CAGR超30%);
IPO募资扩产打破产能瓶颈,制药与新能源领域订单交付加速。
从“政策输血”到“技术造血”,布局绿色制造核心资产
环保装备行业正经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降碳”、从“政府补贴”向“市场化盈利”的范式跃迁
1.政策刚性:碳排放成本内部化倒逼企业设备投入,2025-2027年为改造窗口期;
2.技术溢价:具备蒸汽压缩机(亚光)、液冷集成(双良)、膜生物反应器(碧水源)等核心技术的企业毛利空间更稳固;
3.出海增量:跟随“一带一路”绿色基建输出,龙净环保、双良氢能设备已率先破局。
“环保设备商的利润不在排污厂的8%回报率里,而在专利设备的垄断性溢价中。” 当绿色制造从责任变为竞争力,掌握节能“硬科技”的企业将成为万亿碳市场最确定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