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营经济促进法》于2025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5〕84号)也随即落地。这一“法律+政策”组合拳,为民营企业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此利好环境下,深度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手握数百亿PPP项目合同的民营龙头企业龙元建设,积极行动,探寻破解PPP项目收款难题的有效路径。
回款难度较大的PPP项目 或成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民营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往往承担了项目前期的主要建设和融资风险。然而,在进⼊运营期后的回款环节,却常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政府方以各种理由拖延⽀付的困境,导致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长期以来,PPP项⽬回款周期漫长、政府⽀付逾期、履约不确定性等问题,成为了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与再投资能⼒。
以龙元建设为例,自2014年开始拓展PPP业务以来,深度绑定这种重资产、长周期的业务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围城”困境。从公司回复监管机构的公函显示,公司累计中标PPP项⽬总投资额超过850亿元,存量总投资额400多亿,业务规模庞⼤。与此同时,财务数据也反映出PPP模式带来的巨⼤压⼒。
公司年报显示,大量资金沉淀于项目中,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PPP项目回款滞后加剧了短期流动性紧张,甚至影响新项目承接能力。同时,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回款依赖地方政府信用。部分PPP项目回款不及预期,会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产生影响。对于像龙元建设这样深度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手握数百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合同的民营龙头企业而言,如何破局成为公司发展之路上的巨大挑战。
“法律+政策”的组合拳 打破PPP项目“围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5月20日起正式施行,从多个维度为民营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通知”),针对性解决PPP存量项目问题。
这⼀“法律+政策”的组合拳给企业实现巨大赋能,包括明确了⽀付义务刚性化、政府信⽤法治化、融资支持政策化、救济渠道明确化等。尤其是国办新政则进⼀步强调,政府支付责任必须“足额及时纳入预算管理”,并“不得拖欠付费”,这从根本上削弱了政府方拖欠款项的“合法”借⼝。并且,重申“依法履约按效付费”,为长达数十年的PPP项目合同提供了跨越⾏政周期的履约保障。
《民营经济促进法》与国办新政的出现,用法律的确定性和政策的强制性来化解市场的不确定性,将政府信用从“道德承诺”提升为“法律义务”,为解决这⼀核心矛盾提供了关键的法律与政策⽀点。这⼀组合拳,不仅是提振市场信心的“宣⾔书”,更是解决民营企业现实发展难题的“⼯具箱”。
有行业资深研究员指出,此次通知明确各方责任,保障了在建项目资金来源(银行不得随意断贷,政府债等资金可投),有助于建筑企业在手未完工项目加速转化为收入,此外还允许专项债支付运营项目回款,提升了存量PPP债务的还款保障,有助于建筑企业相关应收款加快回收和资产负债表修复。长江证券的建筑与工程行业研究研报也提到,对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地方政府可统筹运用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资金,用于PPP存量项目建设成本中的政府支出。信贷资金持续性稳定性或得以保障,不会出现抽贷等行为;一般债、专项债明确可用于支付PPP存量项目,进一步增加了政府支付能力。
借政策东风,龙元建设迎来PPP项目收款新机遇
借着法律和政策东风,民营企业在PPP等长期合作中,可以从过去被动等待、过度依赖“关系”和地方政府“承诺”的局面,转向主动运⽤法律武器、依据规则和契约主张自身合法权益的新阶段。对于龙元建设而言,这一系列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其破解PPP项目收款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让公司在推动PPP项目收款工作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有力的支撑。
首先,根据《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办函〔2025〕84号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相关法规,可利用解决PPP回款难题的核心法律条款,并明确其在龙元建设具体场景下的应用策略,形成⼀个可直接引用的“法律武器库”,形成三柄利剑。
第一柄利剑直击“拖欠”,包括全面审查存量合同、发送标准化催告函、系统化证据固定。第二柄利剑守护“契约”,包括建立政府换届预警与沟通机制、应对项目变更或终止的索赔策略。第三柄利剑赋能“博弈”,包括构建分级施压体系、精准选择诉讼策略、善用第三方平台影响力等等。
有券商还关注到,PPP在手项目较多的建筑企业将显著受益,报表有望加速修复,并建议关注龙元建设等PPP企业。长江证券的研报也认为,若PPP项目实施得到保障,建筑企业资产质量有望压实。结合PPP指导意见带动资产质量压实,以及后续稳增长预期渐强,重视建筑板块整体机会。
从以上来看,作为手握数百亿PPP项目合同的民营龙头,龙元建设无疑将成为政策利好的直接受益者。其不仅有望在短期内盘活数百亿的沉淀资产,极大地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和流动性,打赢这场关乎企业生存的“收款战”,更是⼀场推动中国PPP市场走向法治化、规范化新征程的“实践课”,最终促进整个PPP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