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生物(09995)$ $康方生物(09926)$ 今晚L总发了个长文在评价周四的小作文,观点大概是美国可能限制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BD合作,这是一个实质性利空,原因是中国生物医药崛起威胁美国核心利益,行业依赖美国市场,且政治因素将主导决策,导致打压不可避免,创新药现如今投资风险高,然而我觉得观点总体还是太过悲观,实际上中美的医药竞争跟AI跟电动车的竞争背景有较大不同,有几个维度我觉得要充分考虑
美国拟限制中国药品的背后其实是“两派利益的博弈”:一方是本土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和VC基金,因中国竞争导致融资和IPO受损而支持限制;另一方是MNC和医生集团,它们依赖中国的高效研发和低成本管线,反对限制。这种对立表明政策可能因利益集团拉扯而搁置或弱化,限制政策不是单方面决策,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MNC在这背后会因为利益原因做政策的激烈博弈。
决策的背后都是利益,从利益出发,美国药企大量从中国BD,是因为中国在“成本和效率两个维度上已做到全球之最”;限制中国药企会迫使美国药企面临“成本升高、研发周期拉长”,长期损害其全球竞争力。同时,限制更优质药物进入美国,将“危害美国全球第一创新药市场的地位”,并“损害美国民众的福祉,中美生物科技已形成“共生体系”:中国提供制造、数据和早期管线,美国提供监管和上市窗口。美国提出的“战略双轨”(既要遏制中国,又要加快本土创新)显示完全限制不现实,因为美国依赖中国CDMO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切断合作将引发供应链风险,川普一直在号称要降药价,限制之后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难以完成他的政治承诺。
小作文传的主要是限制中国创新药企的BD,但BD是创新药行业天然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模式:通过让渡部分权益给MNC,中国药企能“变现研发能力”,而不必直接进入高风险美国市场,以BD兑现价值,且只有“管线全球前三”的创新药企才能成功出海,这倒逼企业提升原始创新,减少对平庸管线的依赖,最终自身强大的公司自然会脱颖而出。
BD交易是“双向的”,MNC主动寻求中国合作是因为中国项目最创新,只有全球对标的优秀项目才能胜出,这增强了全球产业链的信任和效率,美国业内存在支持合作的声音,竞争反而能提升整体创新水平。中国崛起预示着全球制药格局的重塑,带来机遇而非纯威胁,未来更是会加深联系,中国的创新药跟公司与MNC形成紧密的互利关系。
今年一系列的政策都在显示国家正在全力支持创新药发展,从今年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医保创新药保护,包括周五发的创新药审批,都在推进行业发展,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我们并非无牌可打任人欺凌。
国内市场政策向好,全球市场机遇多元(如欧洲、亚洲),而美国本身MNC面临“专利悬崖”压力,需中国创新补充,我们也不是对美国是单一依赖。
总体来看,中美生物医药竞争是并非简单零和博弈,整体行业风险也并非不可控,创新药行业早已有适应韧性,我们更应关注证据中的积极信号,如合作持续性、创新双赢和策略调整,而非仅聚焦悲观情景,在现有的大背景中,可能类似的消息还会非常的多,但工程师红利+效率+成本优势+全球专利断层背景下,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已是必然。@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