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SH600116)$ 三峡水利(600116.SH)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79.07% 至 4793 万元,扣非净利润降幅达 83.49%。这一表现背后是多重内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深入分析:
作为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企业,三峡水利的业绩高度依赖自然禀赋。2025 年上半年,公司水电站流域来水量同比偏枯,导致自发水电上网电量锐减 23.05%,直接减少利润约 0.96 亿元。这一问题在近年尤为突出 ——2024 年长江三峡地区气温创历史新高,降水量同比减少 11.2%,高温干旱持续加剧水资源紧张。与华能水电等同行相比,三峡水利缺乏大型调节水库(如华能水电的小湾、糯扎渡水库),对来水波动的缓冲能力较弱,导致发电量稳定性不足。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达 55.74%,较年初上升 0.37 个百分点,总负债规模达 141.39 亿元。尽管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水电行业均值约 60%),但财务费用高企的问题依然显著 —— 上半年财务费用达 1.18 亿元,占营业利润的 95.1%。这反映出公司水电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对现金流的长期压力。此外,子公司补缴 2021-2023 年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税款及滞纳金 0.47 亿元,进一步加剧了当期利润压力。
除电力主业外,三峡水利的多元业务表现疲软。2025 年上半年,锰业贸易业务亏损 4776 万元,勘察设计、运维检修等其他业务亏损 4006 万元,合计占营业利润的 - 71.13%。这暴露出公司在非电领域的战略布局存在缺陷:锰业贸易受产能利用率不足、矿石开采量下滑影响,而传统电力工程业务则面临市场萎缩和政策调整的双重挤压。相比之下,华能水电、国投电力等同行通过聚焦水电主业或高效整合新能源业务,毛利率分别达 60% 和 46.8%,显著高于三峡水利的 10.56%。
为改善业绩,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资产优化:拟以 6.41 亿元转让参股企业天泰能源 41% 股权,后者 2025 年一季度已亏损 2515 万元,出售后可回笼资金并聚焦主业。业务转型:推进涪陵白涛化工园区热电联产、黔江大山风电等综合能源项目,累计投资超 3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综合能源业务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21.82% 至 6207 万元。电网升级:投资 5004 万元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 1000.8 万元,其余由自有资金和贷款解决,旨在提升供电可靠性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尚未显现。新能源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如风电项目需 5-8 年),且当前装机规模较小(在建项目未披露具体数据),难以快速填补水电业务的缺口。此外,公司负债率上升与现金流压力可能制约后续投资能力。
与行业龙头相比,三峡水利的短板尤为明显:
装机规模:长江电力、华能水电装机容量分别达 7170 万千瓦、3353 万千瓦,而三峡水利未披露具体数据,推测在百万千瓦级别,规模效应不足。成本控制:长江电力度电成本仅 0.27 元,华能水电毛利率 60%,而三峡水利毛利率仅 10.56%,反映出设备效率、运维成本及输电损耗等方面的劣势。调节能力:雅砻江、澜沧江流域的龙头电站可通过调峰获取 0.05-0.15 元 / 千瓦时的辅助服务补偿,而三峡水利缺乏此类收益来源。三峡水利的业绩困境是自然条件、财务结构、业务布局和行业竞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短期来看,来水波动、高负债和非电业务亏损仍是主要压力源;长期则需依赖新能源转型和电网升级,但投资回报周期长、行业竞争激烈等挑战不容忽视。投资者需关注以下关键节点:
来水改善情况:若 2025 年汛期降雨量回升,自发水电量有望反弹。资产出售进展:天泰能源股权转让若顺利完成,可缓解现金流压力并优化资产负债表。新能源项目落地:综合能源项目的投产进度及盈利情况将决定转型成效。电价政策调整:容量电价、绿证交易等机制的深化可能带来结构性机会。总体而言,公司需在资源整合、成本管控和战略聚焦上持续发力,方能逐步扭转业绩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