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SZ002714)$ $温氏股份(SZ300498)$ $猪肉(BK0503)$
报告要点:
核心逻辑变更: 本报告基于2025年9月国家对生猪行业的产能调控新政进行重估。政策要求头部企业压减10%出栏量,这将导致行业供给收缩,猪价中枢系统性上移。牧原股份的核心应对策略预计为:维持330万头核心能繁母猪产能不变,通过将部分仔猪(约861万头)转为对外销售,实现商品猪出栏量的主动调控。 公司商业模式由单一的“自繁自养”,转变为“商品猪养殖 + 仔猪商业化销售”的双轮驱动模式。
盈利预测: 在新的量价模型下,猪价上涨带来的利润增厚预计将远超销量下滑的影响。新增的仔猪销售业务将贡献百亿级新增利润。综合测算,在保守、中性、乐观三种猪价情景(16.0、17.5、19.0元/公斤)下,公司2026年预估净利润区间为 520亿元至785亿元。
估值分析: 商业模式的转变及盈利稳定性的增强,有望提升公司的估值中枢。基于10.5倍至20倍的市盈率区间进行测算,牧原股份的合理市值空间预计为 5,460亿元至1.57万亿元。
核心风险: 报告结论基于三大核心假设:①政策严格执行且有效;②公司11.5元/公斤的成本目标如期实现;③新增的仔猪销售业务顺利开展。任何一项假设不及预期,都将对测算结果构成影响。
第一部分:分析背景与核心假设
1.1 政策背景
2025年9月16日,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联席会议提出明确的产能调控目标:
全国2026年总出栏量压减5%。
头部25家养殖企业2026年出栏量压减10%(窗口指导)。
此政策旨在通过供给侧改革,引导行业走出产能过剩困境,稳定市场价格。
1.2 牧原股份应对策略分析
我们判断,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不会以缩减核心能繁母猪的方式达成减产目标,因为这将损害其长期竞争力。更合理的商业选择是维持核心种群,调整产品结构。
1.3 核心量化假设
能繁母猪存栏: 维持 330万头 的战略目标不变。
生产效率(PSY): 维持 29 的行业领先水平。
总产仔量: 330万头 × 29 PSY ≈ 9,570万头。
业务结构分流:
商品猪业务: 为达成减产10%的目标,将原计划8,613万头的出栏量下调至 7,752万头。按90%的全程成活率倒算,需投入 8,613万头 仔猪进行内部育肥。
仔猪销售业务: 总产仔量减去内部育肥所需,剩余约 861万头 仔猪将作为商品对外销售 (此为新增业务)。
成本与体重假设:
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 11.5元/公斤。
平均销售体重: 120公斤/头。
商品仔猪头均净利: 假设在行业景气周期中,仔猪业务具备较高毛利,综合成本与售价波动,设定一个中性偏保守的头均净利润为 150元/头。
价格情景假设 (因供给收缩已上调):
情景一 (保守): 生猪销售均价 16.0元/公斤。
情景二 (中性): 生猪销售均价 17.5元/公斤。
情景三 (乐观): 生猪销售均价 19.0元/公斤。
第二部分:盈利能力测算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对牧原股份2026年的盈利能力进行分部测算。
2.1 盈利测算表 (单位:亿元)
财务项目
情景一 (均价16.0元)情景二 (均价17.5元)情景三 (均价19.0元)一、商品猪业务
营业收入
1,488.41,627.91,767.5营业成本
1,070.11,070.11,070.1毛利润 (商品猪)
418.3557.8697.4
二、仔猪销售业务
净利润 (仔猪)
129.2129.2129.2
三、合并利润
合并总毛利/净利
547.5687.0826.6减:期间费用 (估算)
27.534.541.5预估净利润
~520~652~785计算依据:
商品猪收入 = 7,752万头 × 120公斤/头 × 猪价
商品猪成本 = 7,752万头 × 120公斤/头 × 11.5元/公斤
仔猪净利 = 861万头 × 150元/头
期间费用按合并利润的5%估算
2.2 盈利分析
测算表明,政策干预下的“量价平衡”对牧原极为有利。即使出栏量下降10%,猪价中枢的上移和新增的仔猪业务利润,将共同推动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盈利下限(保守情景)从无政策干预时的约300亿元,大幅提升至520亿元,盈利的确定性和体量均得到显著增强。
第三部分:估值分析
3.1 估值逻辑
盈利稳定性溢价: 政策抑制了行业恶性竞争,降低了未来盈利的波动性,理应获得更稳定的估值。
商业模式溢价: “养殖+销售”双轮驱动模式增强了公司的抗周期能力和产业链话语权,可获得一定估值溢价。
市盈率(PE)选择: 我们采用10.5倍(保守)、15倍(中性)、20倍(乐观)三档市盈率进行估值,以反映市场的不同预期。
3.2 估值矩阵 (单位:亿元)
预估净利润
PE = 10.5倍 (保守)PE = 15倍 (中性)PE = 20倍 (乐观)情景一: ~520亿元
5,4607,80010,400 (1.04万亿)情景二: ~652亿元
6,8469,78013,040 (1.30万亿)情景三: ~785亿元
8,24311,775 (1.18万亿)15,700 (1.57万亿)3.3 估值结论
在新的分析框架下,牧原股份的价值中枢显著上移。中性预期(17.5元猪价,15倍PE)下的合理市值为 9,780亿元。即使在最保守的猪价和估值假设下,其市值支撑也达到了 5,460亿元。
第四部分:结论与风险提示
4.1 报告结论
国家产能调控政策是重塑牧原股份2026年价值的核心变量。通过主动调整业务结构以响应政策,牧原将“减产”的限制转化为优化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的契机。公司从一个极致成本的生产商,向一个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盈利来源更多元的平台型企业进化。其投资价值的核心驱动力,从单纯的“成本领先”,转变为“成本优势 + 政策红利 + 模式优化”的复合逻辑。
4.2 核心风险提示
政策风险: 产能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若政策执行不及预期,猪价上涨幅度将受限,对整个盈利模型的基础构成挑战。
成本风险: 11.5元/公斤的成本目标是公司内部的极致追求,面临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疫病防控压力、生产管理效率等多重考验,存在无法完全实现的风险。
市场风险:
需求端: 过高的猪价可能抑制终端消费,从而对价格天花板形成压制。
仔猪销售: 新增业务面临市场需求波动、定价博弈及生物安全交叉感染等风险。
执行风险: 新的商业模式对公司的销售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维护和内部资源调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存在管理和执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