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锋衣到“中国芯”:探路者的双线突围
当大多数人对探路者的印象还停留在“珠峰同款冲锋衣”时,这家公司已经悄悄把目标瞄准了更硬核的赛道——芯片。从户外用品到半导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在探路者身上却演绎出一场“双线作战”的野心。
户外老本行:不只要守住,还要玩出花
2025年上半年,探路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户外用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8%,净利润提升25%,旗下T-MAX防水科技、极地仿生平台等核心技术持续迭代,稳坐国产户外品牌头把交椅。但真正的亮点藏在细节里——其高端线产品已接入自研的户外智能芯片,可实现海拔、气压、体温的实时监测,甚至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服装保暖性能。换句话说,探路者正在用芯片给冲锋衣装上“大脑”,让传统服装变成可穿戴设备。
这种“户外+科技”的打法,悄然为芯片业务铺好了路:当同行还在卷面料、卷设计时,探路者已经把战场升维到芯片定义的“智能户外”时代。
芯片:从“救命稻草”到“第二增长曲线”
2023年,探路者收购三家企业完成芯片从设计到生产的闭环,北京芯能60%股权,正式切入Mini/Micro LE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这场收购曾被外界质疑为“不务正业”,但两年后,数据给出了回应:芯能的AM MiniLED背光驱动芯片已打入三星、LG供应链,2025年Q2单季度营收突破2亿元,毛利率高达48%,远超户外用品的32%。更关键的是,在最新发布的定增预案中,探路者计划募资5亿元加码车载芯片研发,直指新能源车的“增量市场”——一块车载中控屏需要的驱动芯片数量是手机的10倍,而国产渗透率不足15%。
探路者的逻辑很清晰:户外业务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品牌势能,芯片业务则打开估值天花板。当国产替代浪潮与智能电动汽车爆发形成共振,芯片不再是“讲故事”的概念,而是能接棒户外成为增长引擎的“硬核筹码”。
大股东“自掏腰包”19亿定增:不是输血,是加注
真正让市场嗅到“野心”信号的,是2025年8月披露的定增预案:实控人李明及其控制的通域合盈**全额认购19.3亿元定增。
股权集中度飙升:发行后实控人持股比例从13.68%升至26.68%,控制权进一步稳固;
无摊薄担忧:不向市场伸手,避免了中小股东股权被稀释的负面情绪;
资金用途明确: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支撑芯片研发及户外智能化升级,无“画饼”嫌疑。
历史经验表明,大股东真金白银参与定增,往往预示股价中长期走强。如2022年某消费电子龙头实控人斥资15亿参与定增,发行后股价涨幅达120%。探路者此次定增不仅锁死36个月,更将资金用途与“户外+芯片”战略深度绑定,形成“业绩+估值”的双击逻辑。
双线融合:一场“生态化反”的预演
更长远来看,探路者正在构建一个“户外场景数据入口”:从智能服装收集的海拔、运动轨迹、生理数据,到露营装备的能耗管理,未来都可能通过自研芯片实现互联,形成户外版的“物联网生态”。届时,芯片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是把用户锁定在探路者生态圈的“数字地基”。
未来涨势预估:三阶段逻辑演绎
定增落地+资金到位+芯片订单催化,股价有望突破前期高点,催化剂包括车载芯片流片成功、三星追加MiniLED订单。
“极地芯”系列冬季放量销售,芯片业务营收占比突破20%,市场开始按“半导体+消费”双估值定价,目标价12-14元
若车载芯片通过车规级认证并批量供货,或户外智能设备出海超预期,探路者有望复制“比音勒芬”式的消费科技牛股路径,挑战16-18元历史压力位(对应80%-100%涨幅)。按芯片业务2026年净利3亿元、户外业务净利2亿元测算,总市值可看200亿元(当前约84亿元)。
结语:当冲锋衣遇见芯片
在国产芯片的宏大叙事里,探路者是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像传统半导体企业那样“硬碰硬”,而是用场景需求定义芯片研发,用消费市场反哺技术迭代。这种“曲线救国”的路径,或许正暗合了中国科技突围的另一种可能:当户外龙头开始啃芯片的硬骨头,它带来的不仅是资本,还有把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场景魔法”。
从雪山到晶圆厂,探路者的故事在说:真正的雄心,不是抛弃过去,而是让过去的每一步,都成为通向未来的桥梁。如今,实控人19亿的“自掏腰包”已经为这场跨越加注了筹码,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市场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