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 甩包袱,“心通儿子” 接招:CRM 合并背后的国产逆袭赌局

用户头像
忘掉持仓
 · 广东  

一、一场 “商铺过继” 的隐喻:微创系的资源豪赌

2025 年 9 月,心通医疗以 39.54 亿股股权对价完成对微创 CRM 业务的收购,这场被业内称为 “左手倒右手” 的重组,恰如一幕现实版的资产传承 —— 曾经市值超 500 亿港元的 “微创爸爸”,将 CRM 这处 “位置绝佳却背负按揭的商铺” 过继给了刚实现盈亏平衡的 “心通儿子”。

这处 “商铺” 的价值与包袱同样醒目:作为国产心律管理领域的唯一突破者,CRM 业务手握起搏器、除颤器等 “卡脖子” 技术,其产品管线覆盖心脏节律治疗全场景,2024 年已跻身全球市场前五;但光鲜背后是沉重的 “按揭压力”—— 高额研发投入与 1.28 亿美元可换股债券带来的财务负担,让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犹如商铺每月需偿还的贷款本息。

而接手的 “儿子” 心通医疗,正处于关键的成长节点: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公司现金余额达 8.01 亿元,凭借 TAVI 产品在欧洲等海外市场打开局面,刚刚实现盈亏平衡的业绩恰似稳定的租金收入,为 “接盘商铺” 提供了基础底气。

二、1+1 的底层逻辑:从资源叠加到价值裂变

这场合并的核心命题,在于能否将心通的 “渠道活水” 引入 CRM 的 “技术深潭”,实现从物理拼接向化学融合的跨越。其协同效应的释放路径已逐渐清晰:

(一)渠道复用:摊薄 “商铺运营成本”

心通医疗在海外市场的成熟布局,成为破解 CRM “规模不经济” 的关键钥匙。其第二代 TAVI 产品 VitaFlow Liberty 已通过欧洲渠道实现商业化,而 CRM 的起搏器、除颤器与 TAVI 同属心脏科高值耗材,可共用导管室资源与临床团队。据测算,仅欧洲市场即可通过渠道整合每年节约 1500 万美元费用,将整体销售费用率从 35% 压降至 25% 以下,相当于大幅降低了 “商铺运营成本”。

(二)现金流反哺:缓解 “按揭压力”

心通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正成为 CRM 的 “资金输血机”。此前 CRM 因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导致现金流紧张,而合并后可直接复用心通的盈利储备 —— 仅原材料采购环节,凭借合并后的规模效应即可降低 3-5 个百分点成本。更关键的是,微创已通过 2.8% 利率的银行贷款为 CRM 再融资,将高息负债转换为低成本资金,相当于为 “商铺按揭” 降息减负。

(三)产品协同:挖掘 “商铺增值空间”

合并形成的 “节律 + 结构” 产品矩阵,正开辟新的价值蓝海。二者覆盖心脏科 80% 以上高值耗材需求,更能在交叉领域孵化创新 —— 例如 CRT 与 TMVI 联合治疗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新适应症,这种 “组合套餐” 式解决方案,可比肩爱德华生命科学的 “全心管” 平台模式,显著提升对医院客户的吸引力。

三、逆袭的三重考验:能否打破 “合并魔咒”

尽管协同逻辑清晰,但心通要实现 “商铺逆袭”,仍需闯过三道关卡:

(一)整合阵痛:避免 “经营理念冲突”

CRM 与心通分属 “技术驱动” 与 “市场驱动” 两种基因,在研发节奏、销售策略上存在天然差异。例如 CRM 需持续投入研发追赶美敦力雅培的技术迭代,而心通更侧重市场渗透率提升,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创新,考验管理团队的智慧。此前医疗器械行业同类合并中,约 30% 因文化融合失败导致协同效应不及预期,这成为心通必须警惕的陷阱。

(二)政策风险:应对 “市场环境变数”

心通核心产品 TAVI 面临集采价格下行压力,上海已将其纳入医保按绩效报销 80%,政策红利背后是利润率压缩的隐忧。而 CRM 产品尚未经历集采洗礼,未来若进入医保谈判,可能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双重政策不确定性下,合并主体需加快海外市场拓展,以全球化收入对冲国内政策风险。

(三)竞争挤压:抵御 “巨头围猎”

在国内市场,无双医疗等竞品已加速 CRM 布局 —— 其 ICD 产品完成临床试验并挽救十余位患者,凭借蓝牙遥测等创新功能获得临床认可;国际市场上,美敦力雅培仍占据 70% 以上份额,心通需在 3-5 年内实现技术比肩与成本优势,否则 “国产突破” 可能沦为空谈。

四、结语:逆袭的关键在 “运营能力” 而非 “商铺位置”

微创医疗的重组豪赌,本质是将 “技术资产” 转化为 “市场价值” 的战略试验。心通医疗若能在 18 个月内完成渠道整合、实现 CRM 现金流转正,同时孵化 1-2 个交叉领域新适应症,这场合并将成为国产医疗器械平台化转型的标杆;反之,若陷入整合内耗或错失市场窗口,“按揭商铺” 可能拖垮现有盈利基础。

正如商铺逆袭的核心在于运营者的经营能力,这场合并的最终结局,终将由心通的执行效率而非资源禀赋决定。对于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生死局,更是国产替代从 “单品突破” 迈向 “平台突围” 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