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券商的30年轮回之路

用户头像
喻观财经
 · 北京  

自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以来,38年间证券业经历了从早期兼营、混业、银证脱钩到信证分业的历程。其间一批证券公司被接管或合并,消失在时光里。这些证券公司的名字,也随之湮没于历史,成为古早历史的一个个小小附注。

有一个名字,如今穿越历史的尘埃重见天日,那就是:北京证券

7月23日,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下称“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证券”)。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国资公司”)取代瑞士银行有限公司(UBS AG,下称“$瑞银(UBS)$ 瑞银”)成为该证券公司的实控人。

北京证券成为第五家以城市为名的证券公司。这个名字,曾出现在32年前的北京市场。

从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即老“北京证券”)到现在的北京证券,已过去了32年

这不是简单的复名。新北京证券的主体,亦非直接源于老北京证券。

从此北京证券到彼北京证券,其间经历了主体的更迭。如果北京证券的故事是一部穿越剧,那么应该分为上下篇。

这个上篇,是发生在资本市场草莽时期的那批证券公司的共性故事:因为挪用保证金等乱象,最终巨亏不支,被行政托管,明天系和德隆系意欲接盘,最终瑞银躬身入局参与重组,在老北京证券的基础上成立瑞银证券。

下篇则是另一则故事:$方正证券(SH601901)$ 方正证券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下称“瑞信”)成立的方正瑞信证券。在这个故事里,是作为证券公司股东的瑞信出现巨亏,被共处一城的瑞银收购。这场收购的衍生剧便是“两瑞”的在华证券公司命运生变,最终瑞信证券变成了新北京证券。

可以说,北京证券的轮回史,几乎是一部证券业发展史的缩略版。这部证券业的穿越剧,很是精彩。

北京证券前身:重组往事

在老北京证券成立之前,其实出现过两个北京证券,一个是1988年4月27日成立的北京市证券公司,不过该公司不涉及证券经纪业务,还有一个是1993年成立的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后者成为老北京证券的前身之一。

1988年,在央行牵头下,各省纷纷成立证券公司,多达33家证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万国、申银、海通等券商皆在这一年成立,方正证券的两家前身——浙江证券和湖南证券(后更名为泰阳证券),亦在此时成立。

据相关史料记载,彼时财政系统亦想组建证券公司,但央行认为财政部不能直接参加交易经营活动。

后来财政部用国库券营业部的形式,建立了一批证券经营机构,并参股了一些证券公司比如华夏证券、南方证券等。其中一家便是1992年9月25日成立的北京财政证券公司,彼时其作为国债中介机构,主要代理国债业务等(1999年12月8日被吊销)。

1993年4月28日,在北京证券有限公司和北京财政证券公司合并的基础上,老北京证券成立,成为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先后取得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股票主承销商资格、股票质押贷款融资资格、外汇业务资格等一系列资格,是当时全国少数几家同时具有以上几项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之一。两任董事长张克俭和卢克群均来自央行北京分行。

同日,北京证券登记公司成立,股东之一便是老北京证券。而这家公司的筹建负责人,便是后来任中信证券总经理的程博明。彼时,时任《金融时报》理论部负责人程博明受央行北京市分行党组委托,负责组建该公司,并出任首任总经理,后来还一度出任董事长。

除了入股北京证券登记公司,老北京证券还分别在1998年4月和1999年3月,分别发起成立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公司

此外,老北京证券还分别在2001年12月和2002年10月,分别参股了国泰君安投资管理公司中国科技证券,分别持股0.0225%和2.367%。

可以说,早年老北京证券就已初步构建了一个金控版图。1999年12月,北京证券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15.15亿元,在当时券商中属于实力超绝。这一年其承销新股数量位居全国第六位。

在资本市场的草莽时期,首批证券公司中有一批因为违规经营,沦为问题券商。北京证券亦因股东违规经营,出现亏损,2001年被行政托管。

此时正在广揽金融牌照的明天系,盯上了北京证券。据彼时媒体报道,2003年1月,明天控股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提交了《关于收购北京市国资公司所持北京证券股权的报告》。

根据该报告,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北京国资公司拟将所持北京证券33.87%的股权,转让给明天系,涉资6.7亿元。与此同时,明天系还将间接获得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并争取取得控股权。

虽然算盘打得很好,明天系的美梦未能如愿。据报道,由于明天系的资信难辨,且当时有利用“北大概念”在A股二级市场炒作的恶名,最终这桩收购计划被监管部门否决。

当时在收购西北证券中败北的德隆系,亦有意通过旗下德恒证券,接盘北京证券的昆明北京路证券营业部。不过,这一收购计划,亦被证监会否决,认为其不符合收购证券营业部的条件。

到了2004年,证券业面临第一次行业性危机,多家券商面临巨亏,其中,北京证券已亏损了1.6亿元,净资产则缩小至4.77亿元。重组北京证券,在2005年初提上日程。

据媒体报道,彼时对于北京证券的重组,有过两种思路,一种是将北京证券和华夏证券合并,剥离债务后,由中信证券一并收购。另一种思路是以市场化方式救助和重组北京证券,引入外资股东。

自2002年7月《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颁布实施以来,国际巨头们纷纷加快了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步伐,获批准成立的合资证券公司已有五家。

在各方推动之下,瑞银加入到重组北京证券的阵营。彼时瑞银刚刚借壳中融基金,成立了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且成为首家外资持股比例达到合资基金公司49%上限的外资金融机构。

瑞银还在2005年6月首设中国区主席职位,以加强中国业务的协调与合作。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成为2005年证券业最受关注的大事件。9月27日,紫光阁批准了北京证券的重组方案。根据该方案,瑞银重组北京证券分为两步:一是成立一家新证券公司,瑞银持股出资3亿元,获得20%股权,对应老北京证券的3亿元股本;二是投入14亿元重组老北京证券,作为其清偿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合计出资17亿元。

虽然瑞银仅拥有新证券公司20%股权,但获得董事会席位的一半,并拥有管理权。由于彼时证监会发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关于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不得开展A股经纪业务的规定。因此,瑞银在实质上已超出了该规定。

为此,在瑞银参与北京证券重组的模式中,引入了一个“过桥方”——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银投资”)。老北京证券的原股东持有新公司30%的股权,剩余的股权暂由建银投资持有,再通过建银投资转让给瑞银。

据媒体报道,这种模式对于建银投资来说,亦是投入最小的一宗证券公司重组案(总投入24亿元,通过股权出售回收22亿元)。

2006年6月19日,在对北京证券进行重组的基础上,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瑞银证券”)获批成立,建银投资与北京国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股东,分别出资9.983亿元和4.917亿元,分别持股67%33%。时任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出任瑞银证券董事长。

由于建银投资扮演的是“过桥方”角色,这也是为何瑞银证券成立时明明没有瑞银股东,却取了“瑞银”之名、且由瑞银方担任董事长的原因。

瑞银证券成立九个月后(2007年3月20日),建银投资获批将其所持瑞银证券的股权,分别转让给瑞银29800万股权(股比20%)、国际金融公司(IFC)7435.1万股权(股比4.99%)、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集团”)20860万股权(股比14%)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20860万股权(股比14%)。

这笔股权,直至11年之后(2018年11月27日),中粮集团才获准转让给瑞银。加之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转让的瑞银证券12.01%股权,瑞银所持瑞银证券的股权升至51%,拿下了控股权。瑞银证券由此成为《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后,证监会核准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亦是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通过增持股权而实现控股合资证券公司。这是后话了。

回到北京证券当年重组时。成立新主体瑞银证券的同时,北京国资公司还将所持的华夏基金35.725%股权和北京证券有5%股权,转让给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则收购了北京证券的经纪业务、交易席位、21家营业部和1家服务部。

2021年12月30日,老北京证券的主体被注销。北京证券这个名字,暂时变成历史。

“双瑞”合并余波

在建银投资将其所持瑞银证券的股权“物归其主”的2007年,另一家瑞士金融巨头瑞信,在拿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牌照之后,亦在谋求进军中国证券业,与方正证券洽谈合作事宜。

而在这一年2月7日,方正证券与泰阳证券重组方案获批,成为当时国内首例由企业市场化出资、采用非破产方式重组成功的案例。

根据方正证券与瑞信的协议,双方将成立一家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合资证券公司。一旦获批,将成为2005年券商引进外资暂停后重新开闸的首例。

2008年6月13日,瑞信方正证券获批成立,方正证券和瑞信分别持股66.7%和33.3%。该公司的成立,成为我国证券业第二轮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一年后,瑞信集团CEO郭儒博(Oswald J.Gru bel)出任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成为唯一一位同时担任过双瑞巨头CEO职位的高管。不过他在两年后(2011年9月)后,因魔鬼交易员案而引咎辞职,没有亲历12年之后双瑞合并的历史时刻。

2020年4月1日起,证券公司的外资股比取消限制,比原定时间提前了8个月,证券业从此正式步入内资、合资、外商独资券商同台竞技的新阶段。

同月,瑞信获批增资瑞信方正证券,股比增至51%,成为彼时7家外资控股券商之一。随后,瑞信方正证券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Credit Suisse Securities (China) Ltd),并迎来新的董事长。

在外资股比铁顶取消之后,51%亦非瑞信的终极目标,而是剑指100%全资。

2022年9月,瑞信与方正证券达成协议,收购后者持有的瑞信证券49%的股权,转让对价为人民币11.4亿元,对应估值约23亿元。

不过,这桩收购很快遇到一个重要变局:瑞信集团由于巨亏,被瑞银集团收购。

2023年2月,瑞信宣布2022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相当于抹去了过去十年的全部利润。

当地时间2023年3月19日,167岁的瑞信迎来“历史性、悲痛且充满挑战的一天”:瑞银将以每股0.76瑞郎、总计30亿瑞士法郎(32.3亿美元),收购拥有瑞信,并承担其高达54亿美元的亏损。

三个月后(当地时间2023年6月12日),瑞银宣布正式完成对瑞信的收购。瑞信将成为其旗下成员,并从瑞士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2024年5月31日,瑞银完成对瑞信的吸收合并,相应地,瑞信所持瑞银证券51%,亦转到瑞银手上。

随即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基于我国证券业“一参一控”的要求,分别拥有在华证券公司的“双瑞”,亦需要整合这些金融牌照。

2023年底,一家叫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的全球性公司,向瑞信证券发出不具约束力的收购要约。据媒体报道,其出价在15亿至20亿元人民币之间。随后,市场传出蚂蚁集团亦有意竞购瑞信证券。

2024年6月,瑞信证券的命运确定:北京国资公司宣布,已与瑞银方正证券就收购瑞信证券合计85.01%股权达成三方协议,包括以91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05亿元)收购瑞银所持持瑞信证券36.01%股权,以1.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5亿元)收购方正证券所持49%股权。收购完成后,北京国资公司成为该券商新的实控人。

与此同时,北京国资公司将所持瑞银证券33%股权,以15.365亿元转让底价,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这笔股权的受让方,便是瑞银。

2025年3月28日,瑞银宣布,已获批收购瑞银证券33%股权,瑞银证券由此成为全资子公司。

换言之,瑞银得到了全资的瑞银证券,北京国资公司则获得瑞信证券的实控权,并将其更名为北京证券,而瑞银证券的前身其实是老北京证券

换言之,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而来的北京证券,其实来自另一个主体,大概算是穿越剧里的“菀菀类卿”效果吧?

而瑞信证券2024年净亏损1.6亿元,而在20年前老北京证券的净亏损额亦是1.6亿元,历史竟是如此巧合。

回首二十年,抚事增悲怆。

图片:网络

#瑞银证券# #瑞信证券已更名为北京证券# #方正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