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龙股份转型之算力布局(2/3)

用户头像
水滴DaSa
 · 广东  

接上篇:锦龙瞄准了算力转型,并做了两个转型动作;一是共建智算中心,二是收购深圳本贸。接下来从资金、时间、质地三个维度解析:

1)资金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重点,因为牵涉到锦龙转型能力的问题,重新看了后如下:

结论:锦龙股份虽通过出售资产缓解债务,但负债率仍处高位,资金分配更侧重战略转型而非彻底降杠杆。

锦龙股份在2025年7月1日完成东莞证券20%股权交割后,获得22.71亿元转让款。短期债务缓解与转型并重,而非大规模还债。解读中报显示:长期借款减少39.82%对应约6.81%总资产比重(按2024年末总资产约110亿元推算,偿还约7.5亿元);短期借款减少19.36%对应约1.15%总资产比重(约1.27亿元);剩余资金(约13.94亿元)可能用于收购及运营(如深圳本贸收购需支付对价,但交易价格未定)。

还债规模:综合推算,约8.77亿元(长期+短期借款减少额)直接用于偿债,占转让款的38.6%。

转型优先剩余资金13.94亿,占转让款的61.4%,主要用于算力业务布局(如收购深圳本贸及此前未落地的智算中心项目),反映公司“卡位赛道”的急迫性。

2)时间问题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共建智算中心已经拖延了接近一年,那这次收购会不会也很长。那我将从时间、监管、战略三个维度来解析。

首先是时间;问大家一个问题:锦龙股份为什么只收购29.3%的本贸数据?

结论:大大缩短收购的时间,故意不够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规避重大资产重组审批。

若收购比例超过30%可能触发重大资产重组或控股认定,增加审批复杂度。不够成资产重组可能就可以大大缩短收购时间。符合锦龙股份急于“卡位”算力赛道的需求。公司此前因债务压力和连续亏损,已无“缓慢转型”的余地,需快速通过股权收购切入新领域。

证据如下: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若收购资产达到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或净资产额的50%以上且超过5000万元,即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需履行更复杂的审批程序。深圳本贸2024年末净资产为4.85亿元,29%股权对应约1.41亿元净资产,虽超5000万元,但未披露与锦龙股份自身财务数据的比例(需达50%才触发),因此未构成重大重组。

具体缩短到多长时间?预估2个月完成,也就是9月22日前会有结果出来。

a)意向书签署(已完成):2025年7月22日签订意向书,进入筹划阶段。

b)尽职调查与协议谈判:预计1-2周,若标的财务数据清晰(深圳本贸2024年净利润5362万元,业务稳定),可快速完成。

c)内部审批与交割

锦龙股份内部决策:需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但因不构成重大事项,流程简化(约1周)。

深圳本贸股东会审批:需保障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但出让方为私募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深报一本),协调效率较高(约1-2周)。

4)监管审核与登记变更

交易所对非重大重组事项的合规性审查(约5-10个工作日)。

工商变更登记(约3-5个工作日)。

总耗时:若各环节无缝衔接,最快1个月完成;考虑实操中的沟通延迟,保守估计2个月内落地

这与共建智算中心不同,毕竟2024年4月与九章云极、广州赛富建鑫等合作的智算中心项目,涉及多方资源整合(土地、技术、牌照)、重资产投入及长期运营规划,导致推进缓慢

3)质地问题

前两个问题明确讲了锦龙有钱买,本贸也有意愿卖,那么接下来主要是本贸这个质地怎么样,估值多少,以及谈判下来的价格如何的问题。

结论:锦龙股份29%股权对应估值 2.9亿-3.94亿元。

第一,估值法估计深圳本贸数据:深圳本贸科技2024年营收8.69亿元,净利润5362万元,净资产4.85亿元。历史数据显示,其2019年净利润6186.65万元,2023年预计净利润0.6亿元,呈现波动增长趋势

锦龙股份29%股权对应估值 2.9亿-4.35亿元。

第二,锦龙股份智算中心要耗费不超过10亿。也就是留给收购本贸的资金<3.94亿。

回顾一下智算中心项目锦龙总投资:不超过10亿元,分三期建设。

第一期:投资1.03亿元,建设31台8卡服务器算力单元,计划2024年7月底完成设备点亮,8月投入销售。

第二期:追加投资不超过3.5亿元,补充94台8卡服务器,形成125台服务器的千卡算力集群。

第三期:再投资不超过5亿元,建设第二个125台服务器的千卡集群。

资金来源:自有资金、合作方出资(锦龙持股不低于53%)及潜在政府补贴。

预期收益:五年运营期内,第一期年均净利润约559万元,内部报酬率7.59%

结合以上两点取交集给的结论是2.9亿到3.94亿之间;低于2.9亿就是赚了,高于3.94亿就是买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