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地控股旗下离岸子公司Greenland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以下简称“绿地全球”)针对多笔境外美元票据发起新一轮现金收购要约及同意征求,再度引发市场对其“逃废债”操作的广泛质疑。从2022年境内债券展期到2023年境外债重组,再到如今以不足两折价格回购债券,这家曾高喊“不逃废债”的千亿房企,正用实际行动撕碎资本市场的信任底线。
根据公告,绿地全球拟以每1美元本金支付0.19美元的现金对价(另加累计未付利息),收购其发行的9笔美元票据,涉及本金总额超25亿美元。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国际评级机构认定的合理回收率(同类案例通常不低于40%),甚至不及其境内债券展期方案中“分期兑付+实物资产抵偿”的补偿力度。更讽刺的是,绿地曾在2023年承诺“不逃废债”,并强调将“保障所有债权人合法权益”,如今却以近乎抢劫式的折扣强行收割投资者,暴露出其对契约精神的彻底漠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附带严苛条件:若持有人同意修改条款(包括允许公司以19%面值提前赎回债券),方可获得额外1%的“早鸟费”。这意味着,投资者若想争取微薄收益,必须放弃未来追索权,实质上是被迫接受“割肉止损”的不平等条约。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将资本大鳄的贪婪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不是绿地首次在债务泥潭中施展“财技”。2022年境内债券展期时,其提出“2+2+1”分期方案,将偿付周期拉长至五年;2023年境外债重组则通过“展期”暂时缓解压力。然而,这些操作并未真正改善公司基本面,反而埋下更大隐患——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绿地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恶化,最终只能通过“打折回购”甩掉历史包袱。
梳理绿地近年来的融资轨迹可见,其长期依赖高息美元债滚动续债,票面利率普遍超过6%,最高达7.25%。而今以不足两折价格回购,相当于用不到两成的成本抹去近40亿美元的债务,堪称资本市场的“空手套白狼”。这种“发新债还旧债—债务爆雷—打折重组”的循环模式,本质是对投资者的系统性掠夺。
绿地此次操作充分暴露了跨境债务重组的监管漏洞。尽管公告宣称“受香港法律管辖”,但其通过多层SPV架构(特殊目的实体)隔离风险,实际资产多位于内地。当境外债权人被迫接受低价回购时,境内资产却因地方保护主义难以被追索,形成“境外韭菜境内割”的荒诞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绿地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规则差异反复博弈。例如,美国SEC对Regulation S项下证券的豁免规定,使其得以规避公开披露义务;香港联交所的“专业投资者”门槛,则将中小散户排除在决策之外。这种“合法但不合理”的操作,凸显现行国际金融规则对中小债权人的保护缺失。
绿地并非孤例。自2021年房企流动性危机爆发以来,恒大、融创、世茂等头部房企均通过债务重组变相逃废债,导致境外债市对中国地产行业的信心降至冰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资美元地产债平均收益率飙升至45%,违约率超过60%,其中相当比例涉及恶意重组。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正在发酵:一方面,优质房企融资成本被迫抬升;另一方面,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避险情绪蔓延,拖累整体经济复苏进程。绿地此次操作若得逞,或将引发更多房企效仿,形成系统性风险传导链条。
绿地事件揭开了跨境资本运作的黑色幕布:在规则缝隙中,企业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法律架构,将债务风险转嫁给弱势投资者。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要求发行人披露真实资产分布与现金流状况;同时推动建立国际债务重组仲裁机制,严惩恶意逃废债行为。
对于绿地而言,与其绞尽脑汁设计“合法伤害权”,不如直面问题核心:停止财务造假与资产转移,拿出真金白银化解债务。毕竟,一个连契约精神都弃之如敝屣的企业,终将在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沉没。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场血泪教训警示我们:永远不要轻信企业的道德承诺,唯有依靠制度保障,方能在丛林法则中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