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年也陆续分析写过相关液冷 行业 投资逻辑材料,但这个行业一直不温不火,资金关注度不高,也没有持续去跟踪。
但近期关注的 液冷 行业几只股票,涨得非常好,特别是逻辑硬的 淳中科技,机构推得少,公司低调。还有几只机构推得多,估值合理,前期涨得少。
数据中心这2年 CPO、电路板 这2块涨得太多,后续有很大补涨是 液冷 这些有业绩涨幅少的行业了。
一、行业需求
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液冷市场在2026年、2027年会出现100%、50%以上的增长,达到千亿空间(716亿/1082亿),而复盘AI PCB市场可以发现,2025年AI PCB市场规模预计达189亿美元(1341亿人民币)(Prismark数据)。可见,未来两年液冷板块可能就是AI PCB市场行情的翻版。
二、近期涨幅好个股
关注的淳中科技、英维克、思泉新材等,均创历史新高,液冷板块细分进入全方位上涨阶段,但是仍有部分细分板块仍在低位
三、国内外竟争格局
1、CDU(冷量分配单元)
国产头部:英维克占据 40% 份额,在国内 CDU 市场优势显著,技术实力受认可,深度参与数据中心、储能等液冷场景建设。
全球头部:Coolit Systems 是行业老牌强者,凭借先发技术、海外客户资源,长期主导高端 CDU 供应。
国产化率:35% 表明国产 CDU 虽有突破(英维克领衔),但与全球龙头存在差距,海外品牌仍把控部分高端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大。
2、液冷板 —————— 价格量最大,其次是液冷泵
国产头部:三花智控(热管理巨头延伸布局)、中石科技(专注散热材料与结构件),依托技术积累(如三花的阀件协同、中石的材料工艺),在液冷板制造中领先。
全球头部:Boyd Corporation 以精密制造、多行业适配经验,在全球液冷板市场占优,尤其在高可靠性、定制化需求场景竞争力强。
国产化率:50% 是液冷部件中相对高的,说明国产液冷板技术、产能成熟度较高,在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如电池热管理)等场景,已实现大规模替代,与全球龙头分庭抗礼。
3、快接头
国产头部:中航光电(军工 + 工业连接器基因)、英维克(液冷系统集成优势延伸),凭借连接器技术沉淀、液冷场景适配研发,在国内快接头市场突围。
全球头部:TE Connectivity 是全球连接器霸主,技术、品牌、客户资源深厚,快接头产品覆盖多行业高端液冷需求。
国产化率:30% 较低,因快接头对密封性、耐高压 / 腐蚀等性能要求严苛,海外龙头技术壁垒高,国产虽有突破,但高端市场(如海外数据中心、航空航天液冷)渗透不足,替代任重道远。
4、冷却液
国产头部:巨化股份(氟化工龙头,布局电子级冷却液)、统一股份(润滑油企业拓展冷却液赛道 ),利用化工材料基础,研发适配液冷的冷却液产品,覆盖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场景。
全球头部:3M Novec 是冷却液标杆,凭借低粘度、高绝缘、环保特性,长期垄断高端液冷市场(如超算、精密电子设备)。
国产化率:40% ,国产冷却液在基础性能(如热传导、绝缘性 )上逐步接近,但在极端环境(超低温、超高热通量 )、长寿命稳定性等方面,与 3M 存在差距,高端市场仍需突破。
5、液冷泵 ————- 国产化率 最低,重点关注 ******
国产头部:南方泵业(民用 + 工业泵制造积累)、飞龙股份(汽车热管理泵优势延伸),依托泵类制造经验,适配液冷系统流量、压力需求,在国内液冷泵市场占优。
全球头部:Parker 以高端工业泵、流体控制技术,在液冷泵(尤其是高可靠性、高精度场景)领先,如航空航天、高端数据中心液冷系统。
国产化率:25% 最低,因液冷泵对噪音、能耗、寿命(如 24×7 连续运行 )要求极高,海外龙头技术、品控优势显著,国产在高端液冷泵(如超算中心、车载高压液冷 )领域,替代难度大,仍需攻坚。
四、液冷泵 行业分析
从上面竟争格局中的 国产化率最低行业看,液冷泵 是最有成长潜力的。
数据中心液冷用泵市场呈现"外资主导+国产替代加速"的竞争格局
(1)国际品牌技术垄断:
欧美系四大巨头:丹麦格兰富、德国威乐、瑞士苏尔寿、法国科尔法占据75%以上市场份额。
(2)国产品牌突破重围
南方泵业:推出全系列磁悬浮液冷泵,在某超算中心实现1200W/cm²散热密度
飞龙股份:研发出耐腐蚀钛合金叶轮,适配氟化液冷却介质
大元泵业:2024年液冷业务增长80%,切入英伟达芯片散热链。
新界泵业(已重组):发AIoT智能泵组,能效比提升40%
利欧泵业:突破250℃高温介质输送技术,支持下一代相变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