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坏的时候再慢慢的过去$片仔癀(SH600436)$ $同仁堂(SH600085)$
天然牛黄
1-4 月:延续 2024 年末涨势,1 月报价 160–170 万元/公斤,3 月部分高规格货接近 180 万元/公斤。
4 月下旬:国家药监局与海关总署宣布试点放开符合标准的进口牛黄,市场预期供应增加,亳州、安国市场价迅速回落,胆黄从 180 万跌至 140–145 万元/公斤,55 混黄跌至 120–130 万元/公斤,跌幅 20–25%。
5-7 月:货源仍属紧张,价格趋稳,7 月亳州市场胆黄主流 140 万元左右,货源走销一般。
天然麝香
2024 年下半年-2025 年初:天然麝香(干货统货)从 60 万元/公斤继续抬升至 65 万元/公斤左右,涨幅≈8%。
2025 年 3-7 月:在国家林草局严控配额、林麝存栏短期难有显著放量的背景下,价格维持 65–68 万元/公斤区间高位盘整,市场成交量低,以药企刚需采购为主。
二、市场供需总结
天然牛黄
供应端:
• 国内全年产量不足 1 吨;2025 年 4 月起,阿根廷等三国进口试点预计带来 1.5–2.0 吨/年增量,但首批货到港要到 8 月以后。
• 体外培育牛黄产能快速扩张,但仍只能满足低端丸散需求,对高端天然牛黄替代有限。
需求端:
• 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牛黄清心丸三大单品年消耗天然牛黄约 3.5–4 吨,占总量 70% 以上。
• 2024H1 零售端安宫牛黄丸销售额同比回落 26%,需求端略有降温,但渠道补库及龙头提价仍支撑刚需。
天然麝香
供应端:
• 全国林麝存栏 ≈ 3.5 万只,年产香 600–650 公斤;国家年度配额 500 公斤左右,供需缺口长期维持 30–40%。
• 家养林麝扩群缓慢,2025-2026 年可新增供给不足 50 公斤。
需求端:
• 安宫牛黄丸、片仔癀、麝香保心丸、六神丸等 10 余个核心品种年需求 900–950 公斤。
• 龙头企业通过“战略库存+提价”锁定原料,渠道库存普遍低于 2 个月,刚性需求坚挺。
三、主要龙头中药企业产能动态
天然牛黄
• 片仔癀:2025 年计划产量 450–500 万粒,需天然牛黄 4.5–5 吨。公司已提前锁定 2025-2026 年进口配额 1.2 吨,并在云南自建体外培育牛黄基地(年产能 300 公斤,2026 年投产)。
•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产能 1,200 万丸/年,需牛黄 1.5 吨,计划 2025Q4 在亳州产业园扩产 30%,预计新增牛黄需求 0.4 吨/年。
• 广药白云山、九芝堂:维持现有产能,牛黄库存周期 6–8 个月,2025 年均与进口贸易商签订长单。
天然麝香
• 片仔癀:2025 年麝香需求 55–60 公斤,已获国家追加配额 5 公斤,并布局 3 吨战略库存(可满足 5 年生产)。
• 同仁堂:2025 年麝香需求 40 公斤,与四川养麝基地签 10 年包销协议,锁定 20 公斤/年。
• 上海和黄、雷允上:需求相对较小,通过二级市场竞拍补充。
四、价格趋势预测(2025Q4-2026Q1)
天然牛黄
基准情景(概率 60%):进口牛黄 8 月起陆续到岸,全年新增供应 1.5 吨;需求端龙头备货告一段落,市场流通货源增加。预计:
• 2025Q4:胆黄 110–130 万元/公斤,较当前再跌 10–15%。
• 2026Q1:春节备货+渠道补库,价格小幅反弹至 120–135 万元/公斤。
悲观情景(政策或疫情扰动,概率 25%):进口通关延迟或需求超预期,价格或重新上冲 150 万元/公斤。
乐观情景(进口放量+需求继续降温,概率 15%):价格跌破 100 万元/公斤。
天然麝香
由于林麝存栏短期无法放量,且 2026 年配额不会明显增加,价格维持高位:
• 2025Q4:65–70 万元/公斤,视年底药企集中采购节奏略有波动。
• 2026Q1:春节前刚需补货,可能摸高 70–75 万元/公斤,但国家大概率通过抛储平抑价格,预计节后回落至 68 万元/公斤左右。
五、风险提示
1. 进口牛黄政策执行力度及实际通关量;2. 国家林草局对麝香配额调整;3. 突发疫情或气候灾害导致需求或供给端冲击。
进口牛黄试点落地后,对天然牛黄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降温”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价格:高位跳水
• 公告发布当周,胆黄从 180 万元/公斤快速跌至 140–145 万元/公斤,55 混黄跌至 120–130 万元/公斤,跌幅 20–25%。
•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首批进口货到港(预计 8 月以后),价格仍有 10–20% 的回落空间。
2. 供给:从“绝对短缺”到“全球采购”
• 国内年产量不足 1 吨,而试点两年期内预计可从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合规进口 3–4 吨,相当于把有效供给扩大 3–4 倍。
• 进口牛黄成本约 100 万元/公斤,比国产天然牛黄低 30% 左右,直接拉低药企原料成本。
3. 需求端:药企扩产意愿增强,终端价格有望松动
• 同仁堂、片仔癀等龙头已提前锁定进口配额,亳州产业园安宫牛黄丸扩产 30% 的计划随即启动。
• 供给增加叠加成本下降,终端高价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或出现近十年来首次“不提价甚至降价”窗口,有利于放量销售。
4. 市场结构:双轨并行的长期格局
• 高端产品:仍强调“双天然”(天然牛黄+天然麝香)品牌溢价,对进口牛黄质量溯源提出更高要求。
• 中低端产品:进口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的组合将快速下沉,形成“天然+进口+体外”三元供应体系,价格带显著拉开。
风险与不确定性
• 首批进口数量、通关速度及检测标准执行力度,将决定 Q4 价格能否稳在 110–130 万元/公斤区间。
• 若出现进口延迟或疫情反复,不排除投机商再次囤货,价格快速反弹至 150 万元/公斤以上。
结论
进口牛黄短期内已对市场产生“心理+实际”双重冲击,天然牛黄“价比黄金”的神话被打破;中长期看,行业将进入“进口+国产+替代品”多元供应的新阶段,价格波动区间有望从“单边上扬”转为“区间震荡”。
进口牛黄试点对药企的影响呈“头部集中、长尾分化”的格局,受益/受损名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直接且显著受益的龙头(集团化优势+高牛黄用量)
1. 同仁堂(600085.SH)
• 安宫牛黄丸市占率>50%,年需天然牛黄≈1.5吨;集团已拿到北京口岸首批进口配额,成本可降30%。
• 新规允许同仁堂股份与同仁堂科技(01666.HK)内部调剂使用,进口资质与产能同步放大。
2. 片仔癀(600436.SH)
• 片仔癀锭剂+安宫牛黄丸两大单品年耗牛黄≈4.5吨;已在云南自建体外培育牛黄基地,并锁定2025-2026年进口配额1.2吨。
• 进口牛黄成本下降将直接抬升肝病用药毛利率(2023年该业务毛利率已连降5年)。
3. 广誉远(600771.SH)、达仁堂(600329.SH)
• 均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批文,但用量远小于前两家;可借集团或省域试点资质间接拿到进口货源,原料弹性大。
二、间接受益或中性偏利好的区域龙头
• 九芝堂、云南白药、昆药集团、健民集团等
这些企业牛黄用量中等,本身议价力有限,进口渠道打开后可降低采购成本或提升开工率,但需通过省域贸易公司或合作集团间接获取配额,受益幅度小于第一梯队。
三、潜在受损或边缘化的企业
1. 体外培育牛黄原料企业
健民大鹏(健民集团参股)主营体外培育牛黄,天然牛黄降价将削弱其性价比优势。
2. 中小牛黄制剂厂
无进口资质、无规模库存,仍以高价国产牛黄为主,成本端承压,可能被迫转用人工牛黄或退出高端市场。
结论
进口牛黄试点形成了“门槛+规模”双重筛选:
• 拿到口岸资质、拥有集团内部调剂权、牛黄用量大的同仁堂、片仔癀最直接、最确定受益;
• 区域二线品牌享受“溢出效应”,但弹性有限;
• 依赖国产高价货源或体外培育路线的中小药企则面临挤压。
一、两者核心区别
维度 体内培植牛黄 体外培育牛黄
产生环境 在活体牛胆囊内完成 在生物反应罐内完成
关键技术 外科手术植入“致黄因子”+菌液诱导 牛胆汁+晶核+生化调控,模拟结石形成
形成周期 3–5 年/头牛,单头产量 60–80 g 7–10 天/批,可吨级放大
外观 与天然牛黄几乎一致,同心层纹明显 球形规整、层纹略少,颜色偏棕红
胆红素含量 40 %±(高于药典 25 %下限) 25–70 %区间可调,批次稳定
价格(2024) ≈ 80 万元/公斤[^43^] ≈ 12–15 万元/公斤[^47^]
法规地位 《药典》2020 版收载,可等量替代天然牛黄 同左
产业化限制 需手术、动物福利审查、扩群慢 工厂化、无伦理障碍,扩产快
二、技术成熟度判断
1. 体内培植牛黄
• 技术路线:1970s 国家攻关项目,2019 年优化后接种成功率≈100 %。
• 量产现状:2024 年首家企业(尚药局宁夏)正式招商,设计年产能 800 kg,对应 1.2–1.5 万头手术牛;仍处于“小规模放量”阶段。
• 瓶颈:手术牛存栏扩张慢、动物伦理争议、单克成本高,短期难以指数级扩产。
2. 体外培育牛黄
• 技术路线:2004 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与天然牛黄“等量投料”,已列入《中国药典》。
• 量产现状:健民大鹏、片仔癀云南基地等多家企业实现 10 吨级/年产能;工艺稳定、批次一致性高,可随需求线性扩产。
• 瓶颈:高端产品仍存在“天然情结”品牌溢价,完全替代需要时间;科研层面已开发酶促法、微囊包裹法等改良工艺,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
结论
• 体内培植牛黄:技术“可用但尚未成熟”,更像“生物高端仿制”,产量受手术牛数量硬约束。
• 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已完全成熟并工业化,具备“平价放量”能力,是当前天然牛黄缺口的主力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