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存钱小貔貅: 关键是飞龙股份是否符合英伟达首发CDU准入重磅标准文件——《CDU Requirements Document Rev 1》,谁知道 ?$飞龙股份(SZ002536)$//@存钱小貔貅:回复@tomdc:$冷冷的夜(ZH3503728)$
01.英伟达首发CDU准入标准文件 英伟达发布重磅文件——《CDU Requirements Document Rev 1》。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技术资料,而是英伟达给整个液冷行业画下的“硬杠杠”。未来谁想把冷却分配单元(CDU)卖进英伟达的生态,都得按这套规则来。这份文件有多硬核?一句话总结:CDU行业要从“能用就行”,进化到“高标准、高智能、高可靠”。02.英伟达CDU标准都写了啥?性能门槛直接拉满:L2L 型 CDU 要求最低 1MW 散热能力,还要在 4°C 的温差下做到;L2A 也得 135kW 起步。换句话说,未来数据中心单柜功耗上兆瓦已经是板上钉钉。稳定性和冗余成为必选项:泵、风扇、滤芯统统要 N+1 冗余,出问题 5 秒内必须切换,系统不能停。泵和风扇还得支持热插拔,坏了随时换。材料和冷却液被锁定:英伟达点名只允许 PG25 配方(丙二醇+水),还列了材料“白名单”和“黑名单”。铝、PVC、普通钢这些统统不行。供应链基本被强制统一。智能化是标配:实时监控 1 秒刷新,支持远程调参、远程告警,甚至连冷却液的 pH、电导率、浊度 都能监测。未来的 CDU 不只是“水泵加水箱”,而是要有“大脑”的。全球交付能力:兼容全球电压(190V 到 480V),要 CE/UL 认证,还得提供 CAD、Revit 模型,方便客户做 BIM 和数字孪生。英伟达的意思很明确:CDU 不是孤立设备,而是整个数据中心数字化的一部分。03.这对市场意味着什么?高功率时代,门槛拉高:过去几百kW的CDU还能卖,现在没1MW起步、没全套认证,很难进大客户。CDU行业即将迎来“大洗牌”。智能化成核心竞争力:远程监控、告警阈值可调、液体实时监测,这些功能会让CDU从“硬件”变成“软件定义硬件”。谁能先做出差异化的智能运维平台,谁就能拿下优势。模块化、运维友好是必修课:英伟达把“热插拔、5秒切换、前后维护空间”都写进标准。客户要的就是“不停机、不掉链子”,这也是未来CDU设计必须满足的底线。材料和流体标准化,产业链被绑定:PG25冷却液、指定材料清单,基本会形成一条封闭的供应链。对上游材料和化学品厂商是利好,但对喜欢“灵活替代”的小厂是巨大挑战。市场集中度会更高:能满足英伟达标准的,往往是像施耐德、维谛、STULZ 这样的大厂。中小厂商想做整机会越来越难,反而在 泵模组、传感器、连接器、液体监测 这些子部件领域可能还有切入机会。04.供应商的挑战与机会供应商的挑战:战技术门槛高:1MW散热能力+全冗余架构,不是一般工厂能做出来的。测试和认证成本大:PQ曲线实测、UL/CE认证、BIM模型输出,光这些就能劝退不少小厂。全球交付要求:你得能同时满足欧美、中东、亚洲市场的标准,供应链和服务网络都得跟上。供应商的机会:高标准带来高利润:当门槛上来后,低价竞争会减少,真正做出符合规范的厂商能享受更高溢价。模块化突破口:小厂不一定要做整机,可以在泵、传感器、智能监控模块上找到位置。数字化服务新赛道:谁能提供更强的远程监控和运维平台,谁就有机会成为“液冷版的运维 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