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有些大V说银行是指数的反向指标,真是没说错啊,银行股就是市场的公敌,银行跌倒,股市吃饱。指数连涨三周,银行连跌三周,非要跌到60天均线为止(不排除跌穿60天均线)。我自认还算谨慎,把前期涨幅大的江苏银行、苏州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都减仓或清仓,买入涨幅小或跌幅大的瑞丰银行、苏农银行、长沙银行,结果仍然是大跌。银行前几天还是银伟达,转眼就成了银趴趴。可以说市场就是一坨乌合之众,你没法给它讲道理,什么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资产收益率,跌起来统统都是狗屁。看看账户上还有几只比较坚挺的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建筑、都是前几年卖剩下的底仓,已经陪着坐了几年的过山车,还有几万的海尔(我觉得家电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名片),如果银行跌到60日均线,打算全部卖掉进行最后的抄底,这是最后的机动部队了(还有个国电电力,最近跟银行一样拉稀,就不指望它了),感觉类似于塔山狙击战了,要么实现关门打狗,要么成为被打的狗。要么将空方击退,要么被空方俘虏。
最近反内卷政策出台,周期股跟随期货强势上涨,国家已经开始主动引导经济走出通缩了,上游价格即PPI的上涨迟早会传导到终端CPI上,如果CPI出现上涨,那么降息周期就终止了。对于银行来说,净息差不断被挤压的困境也将消除,但受益最大的是活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典型的就是招商银行。现在长期国债已经开始下跌,市场总是走在统计数据和货币政策的前面。那些持有债券比例较高的中小银行应该警惕了,还是应该回归到放贷的主业上去,过多持有长期债券其实就是投机,最起码的就是资产负债久期不匹配。本人的主要仓位是农商行,并不是有多看好农商行,只是因为它们更便宜些。另外政府引导的是温和通胀,而不是像前两年欧美那样如脱缰野马般的通胀,商品价格如果继续大幅上涨,政府有的是手段把它打下来,就像2021年的煤炭期货,反内卷不能成为炒作的借口。市场利率应该不会大幅上跳,银行在债券上的损失在可控范围,许多银行还有以前积累的其他综合收益可以对冲。另外银行对经济数据也会相当敏感,可以通过企业的流水即时监控到经济的冷热变化及时进行资产的调整,银行的投资部门也不会是一群直肠脑。
近期期货市场的一些品种强势上涨,还只能认定为超跌反弹,持续性还是存疑的。因为房地产市场至今仍然未走出底部,仅仅靠一个墨脱水电站根本不足以托起那些基建相关的商品价格。可能锂是个例外,它就像彼得林奇说的应用前景强大,动力电池除了汽车电池还有将来越来越普及的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电池,储能也是很大的应用场景,而且比较稀缺(比铜还稀缺)。可是我前期搜Deepseek给出的结论仍然是供大于求,看来AI是不可能给出自己的创新观点的,它还只是一个高级的搜索工具。另外人也不可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我即便前期买入也只敢试探性的建仓,因为不知道碳酸锂价格到底什么时候反弹,最终也就挣点零花钱而已。
现在市场还有一个最烂的品种——房地产,前几天金地和万科公布的几十亿和上百亿亏损,股价反而还坚挺地上涨,是否已经是烂到极致无法再烂的地步了?按黄奇帆的观点,中国房地产近一两年内会实现供求平衡,因为人们还是要买房,而每年有危旧老破房屋被拆除,由新房替代和改善。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已经连续两年上涨,随着二手房不断被消耗,新房迟早会接替二手房与需求对接并达到平衡,房价实现企稳。房子虽失去了投资价值,但它的使用价值仍然存在。经过洗牌剩存的地产商失去了超额收益,但可以获得一个合理收益。而且一旦房价企稳,地产股的股价应该达到与净资产相当的程度,因为地产商的净资产就是存货,如果存货没有贬值的风险,股价就没有必要再对净资产大幅折扣了,否则就有机构大规模买入进行套利清算了。既然房地产行业不会消失,那么地产股迟早会迎来一个预期修复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