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老登,我的持仓是有成长爆发性

用户头像
野鸡反转
 · 福建  

$安图生物(SH603658)$ $珀莱雅(SH603605)$ $华东医药(SZ000963)$ 我持仓中的化妆品、医疗器械在牛市中走熊,创新药板块近期也在持续调整,唯一的半导体买的是etf涨得最好,持仓最少。[辣眼睛][辣眼睛][辣眼睛]被一些人调侃为“老登”资产。但在我看来,它们恰恰是具备长期成长爆发力的领域。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升级的浪潮中,投资的关键在于穿透短期波动,把握产业演进的底层规律与长期趋势。我的持仓聚焦这些行业,并非随机选择,而是基于对家电、手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中国产业“从跟跑至突破、最终引领”的全球化历程深度复盘后,对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战略性追随。这些行业正沿着先行者的足迹,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加速出海,其长期成长价值,便深植于这套清晰可验证的产业逻辑之中。


一、历史镜鉴:中国产业全球化的成功范式

回望家电、手机、光伏、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征程,它们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蜕变,沉淀出“阶梯式进阶+核心要素支撑”的成功模型,为判断持仓行业的潜力提供了关键参照。

(一)阶梯式进阶:从生存到引领的三阶段跨越

四大先行行业的全球化之路,均遵循“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升级脉络,每一步都伴随着核心竞争力的升维:

1.0阶段:代工起步,积累生存资本。早期以低成本制造为切口,切入全球市场——家电行业通过代工熟悉国际规则,手机行业从“山寨模仿”积累供应链经验,光伏产业依赖海外订单完成技术启蒙。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站稳脚跟”,为后续升级打下产能与供应链基础。

2.0阶段:品牌突围,掌控市场主动权企业从“贴标生产”转向“品牌运营”:海尔收购GEA、东芝TCL在北美建立本土化运营中心,家电品牌打破“低端代工”标签;华为以P/Mate系列冲击欧洲高端市场,小米、OV深耕东南亚线下渠道,中国手机品牌全球份额突破58%;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在泰国、匈牙利建厂实现新能源汽车品牌落地。此阶段的关键是用“技术差异化+本土化运营”建立全球品牌认知。

3.0阶段:模式输出,定义产业标准行业从“产品出海”升级为“体系出海”:光伏产业逆袭为全产业链主导,多晶硅、组件等环节全球产能占比超80%,进入“全球化服务全球化”的产业链配置新阶段;海尔智家将互联工厂模式复制至全球,美的海外营收占比突破51.52%,实现管理经验与制造标准的跨境输出。这一阶段,中国产业正式从“参与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二)四大核心要素:支撑全球化突破的底层逻辑

抛开行业差异,先行行业的成功均离不开四大要素的协同发力,这也是中国产业全球化的“通用密码”:

政策与市场双向赋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双积分政策培育了全球最大市场(2024年销量占比65%),光伏依托“一带一路”扩大海外需求,但最终均通过企业市场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搭建舞台,市场决定成败。

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光伏行业通过持续研发将度电成本降至十年前的1/10,华为凭5G技术突破手机高端市场,比亚迪用刀片电池平衡安全与成本——“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形成的性价比优势,是打开全球市场的核心钥匙。

产业链集群:中国拥有全球唯一全工业门类体系,家电“零部件-整机-服务”、新能源汽车“锂矿-电池-整车”的完整链条,让供应链稳定性与成本控制力全球领先。面对贸易壁垒时,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基地规避关税,便是集群韧性的直接体现。

本土化运营融合:TCL在北美设研发中心适配本地需求,小米在印度设厂实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从“外来者”到“本地伙伴”的转变,彻底打破文化与市场壁垒。


二、持仓逻辑:几大行业的全球化潜力与成长路径

创新药、化妆品、医疗器械虽仍处于全球化初期,但已具备先行行业的核心基因,其突破方向清晰、成长路径可对标,长期逻辑与中国产业升级主线高度契合。

(一)创新药:从“跟跑”到“首创”,全球化价值重估[火箭][火箭][火箭]

创新药正经历从“仿制药到原研药的转型”,其全球化路径可对标手机行业“从模仿到技术输出”的升级,对外授权模式是重要跳板。

当前基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通过对外授权成功出海,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人才回流、资本涌入及加入国际药品注册协调委员会,中国药企研发标准逐步与国际同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年均增长超30%。

对标历史:当前对外授权类似手机行业早期的模仿代工,未来随着全球临床经验积累与商业化体系完善,将实现从“产品授权”到“品牌销售”的跨越,重现华为“技术突破—品牌引领”的成长轨迹。

长期价值: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超1.5万亿美元,中国药企当前占比不足5%。随着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有望在肿瘤、自身免疫等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成长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化妆品/医美:文化赋能+科技驱动,美妆出海新范式[献花花][献花花][献花花]

化妆品行业以“国潮文化+成分创新”为双引擎,全球化路径可对标家电“品牌差异化+本土化运营”逻辑,正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向全球渗透。

当前基础:珀莱雅启动海外并购及赴港上市,华熙生物凭玻尿酸技术建立原料壁垒,薇诺娜靠舒敏功效打开细分市场;2024年中国化妆品出口额达512亿元,同比增长11.9%。花知晓通过进入日本Loft、cosme等超300家美妆杂货店渠道拓展市场,贝泰妮积极布局东南亚,标志着出海从“产品贸易”转向“品牌运营”。

对标历史:如同TCL在北美适配本地需求,国货美妆正针对不同市场优化产品——橘朵为海外市场新增15个唇釉色号适配多元肤色,植物医生在海外门店融入中医体验,用“文化差异化+产品本地化”打破国际品牌垄断。

长期价值:全球美妆市场规模超5000亿美元,中国品牌海外份额不足2%。随着基础研发加码(如福瑞达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与高端品牌建设,有望获得全球消费认同,成长为类似欧莱雅、资生堂的跨国品牌。

(三)医疗器械:高端突破+全球认证,医疗设备的中国突围[加油][加油][加油]

医疗器械的发展轨迹与新能源汽车高度相似:以政策为初期推力,通过技术迭代实现“中低端替代—高端出海”,目前正处于全球化关键发力期。

当前基础:迈瑞医疗的监护仪、联影医疗的MR设备实现中低端替代,微创医疗的主动脉支架斩获国际专利金奖;体外诊断领军企业安图生物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在上海张江设立国际研发中心;202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达241亿美元,联影海外收入占比升至20%。

对标历史:如同比亚迪以刀片电池技术为核心、海外建厂为支点,医疗器械企业正以“高端产品突破+本地化布局”打开市场——联影在欧洲设立服务平台,三友医疗收购法国Implanet切入欧美市场,复制新能源汽车“技术+产能”协同出海的逻辑。

长期价值:全球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中国品牌在影像设备、高值耗材等领域的突破,有望复刻迈瑞医疗“国内做强+全球扩张”的路径,在千亿级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做个总结:[祝涨][祝涨][祝涨]

短期来看,持仓行业确实面临阶段性挑战:创新药需承受研发失败风险,化妆品面临消费疲软、文化差异壁垒,医疗器械集采影响、高端突破尚需时日。但拉长时间维度,这些行业的成长逻辑清晰。家电、手机、光伏等行业的历程证明,中国企业具备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强大韧性;半导体、创新药等行业的突破则显示,这条产业升级之路正在延续。短期业绩波动是产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政策支持的持续性、技术迭代的加速度、全球市场的广阔性,才是决定长期价值的核心变量。

布局这些行业,就是投资于中国产业全球化中最具爆发力的下一程。它们或许仍在突围,或许刚刚起跑,但都已展现出不同于传统“老登”资产的成长锐气与巨大潜力。我坚信,其中的佼佼者将持续复刻先行者的辉煌,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重要提示: 以上所有分析仅为人观点与思考记录,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所提及的行业及企业均存在技术迭代、市场竞争、政策变化、地缘政治以及经营管理等多种不确定性风险,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巨大挑战甚至被市场淘汰。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化妆品# #医疗器械# #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