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高盛+瑞银三大外资大笔买入上海电力的原因分析

用户头像
深研平台
 · 北京  

电投国际(上海电力):全球电力出海龙头,资产重组与人民币国际化下的价值重估

大摩+高盛+瑞银国际大行纷纷布局,背后是国家级能源平台的改革预期与“电力人民币”的宏大叙事

近期,大摩(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国际顶级投行纷纷大笔买入上海电力,资本市场目光聚焦于这家传统电力企业。其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公司被明确赋予“电投国际”的战略定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电投)唯一的海外能源资产整合平台。

这不仅涉及千亿级资产改革预期,更承载着“电力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石油美元”霸权的远大设想。从投资视角看,上海电力的投资逻辑已然改变。

01 战略地位与资产改革:唯一海外整合平台

国家电投集团正加速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其背后有双重动力:国资委要求2025年底央企资产证券化率需达80% 的硬性指标(当前集团约40%),以及集团千亿级以上海外资产(覆盖47个国家)证券化率不足50%的现实。

2025年7月,国家电投集团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国际能源有限公司”(即电投国际),与上海电力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这意味着上海电力已成为集团海外资产整合的核心平台。

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四季度为改革重组关键节点。若改革重组完成,电投国际(上海电力)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有望突破60%,托管资产总规模保守超千亿元(相当于上海电力当前市值的数倍),海外业务利润占比将从33%提升至50% 以上。

02 业绩高增长与行业景气:基本面提供坚实支撑

除了整合改革预期,公司自身的业绩表现也同样亮眼,为股价提供了坚实基础。

· 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7.34亿元,同比增长0.78%;归母净利润达20.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4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4.75亿元,归母净利润19.09亿元,同比暴增43.85%。

公司海外项目盈利能力强劲(如日本项目毛利率高达54.9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61.83%。同时,公司承担着上海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全部电力均由其独家供应。在AI与高端制造爆发推动电力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其区位优势显著。

03 “电力人民币”叙事:远期想象与战略价值

AI时代,电力代替石油作为国际货币新锚定物,“电力人民币”挑战“石油美元”的预期,是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宏观因素。其核心逻辑在于: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AI耗电激增,电力需求日益成为刚需。若中国能在海外电力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中推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路径。

目前已有一些初步实践:

· 在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项目中,有30%的电费采用人民币结算。

· 中老铁路沿线给老挝安装了200兆瓦的“屋顶光伏”,老挝电网需用人民币向广西电网支付电费,一年约3亿元。

· 上海企业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的光伏项目,合同直接约定“人民币计价”。

尽管“电力人民币”是一个长期且不确定性较高的叙事,但它为上海电力提供了额外的估值溢价和想象空间,吸引了着眼于长远的国际资本

04 投资机遇

1. 巨大的市值重估潜力:当前上海电力市值约585亿元,与其可能管理的庞大资产规模严重不匹配。若整合改革预期落地,市场推测其市值有望向更高层级迈进。

2. 行业景气度持续:AI产 业爆发式增长(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激增160%)和新能源转型,使电力行业长期需求曲线陡峭。

3. 稀缺的平台价值:作为国家电投唯一的海外整合平台,上海电力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05 电力中的“英伟达

英伟达是凭借核心技术驱动的高增长科技巨头,而上海电力(电投国际)更可能是在政策支持下通过资产整合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巨头。

两者都有强壁垒: 英伟达的壁垒是技术,电投国际的壁垒是资产和牌照。电投国际可以成为“电力中的中石油”+“电力中的英伟达”。

两者有共同的驱动属性英伟达增长源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强大的生态构建。电投国际是资产重组、政策驱动、规模庞大的能源基础设施平台。

电投国际若成功整合集团海外清洁能源资产,并受益于“电力人民币”叙事,确有潜力向万亿市值迈进。

总之,外资看中的,是上海电力作为国家电投唯一海外整合平台的独特战略地位和集团近万亿海外资产注入带来的巨大市值重估潜力,同时叠加了公司扎实的业绩增长、行业景气的支撑以及“电力人民币”的远期期权价值。

把握“稳健基本面+重磅资产重组预期+电力人民币”,静待价值突破。

$上海电力(SH6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