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霸权更迭和能源战略的角度,看电投国际(上海电力)机遇和价值重构

用户头像
深研平台
 · 北京  

一、核心:从“石油美元”到“电本位”的潜在转型

1. 历史背景

· 银本位→金本位→石油美元,每次货币体系更迭都伴随霸权转移。美国通过“石油-美元”绑定全球能源贸易,巩固金融霸权。 中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体系。

2. 新趋势:电力成为战略资产

· AI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依赖电力,全球对电力的需求飙升,储能、绿电成为关键赛道。

· 电力出海可能成为中国输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新抓手——即“电本位”的雏形。

3. 历史路径依赖:石油美元体系

旧范式: 美国通过绑定沙特等产油国,确立了“石油以美元计价”的规则。全球各国需要美元来购买能源,从而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这就是“石油美元”的循环。

霸权基础: 谁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血液”(石油),谁就掌握了货币的锚定物。

4. 未来趋势判断:电力是AI时代的“新石油”

新范式: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而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未来国家的竞争力,将极大地依赖于充足、稳定、廉价的电力供应。

战略机遇: 如果“电力”取代“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商品,那么谁能够为全球提供电力(或电力技术与标准),谁就有望掌握新的货币定价权锚点。

二、上海电力的战略定位

1. 国家队的先锋:“电力出海”的载体
电投国际的成立绝非简单的企业行为,而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其目的很明确:整合中国在电力行业(尤其是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的全产业链优势,系统性、成规模地向海外输出。
上海电力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电投)旗下的重要上市公司和国际化平台,自然成为这一战略的关键执行者。它拥有丰富的海外项目开发、投资和运营经验。

2. “电力人民币”的潜在路径

· 若中国与伙伴国签订长期电力采购协议,并要求以人民币结算,可形成“电力-人民币”循环。

· 上海电力在海外(如中东、东南亚、欧洲)的绿电项目,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场景。

3. “迂回攻击石油美元之盾”的具体路径

路径一:输出“电力基础设施”而非仅仅是电力。 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光伏电站、风电场、电网系统。这些项目很可能会采用“人民币融资+中国设备+中国建设”的模式。这直接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项目投融资和结算中的使用。

路径二:参与构建区域乃至全球的电力市场规则。 通过主导建设跨国电网(如“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有望在未来区域电力交易中推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这相当于在能源贸易领域,建立一个平行于“石油美元”的“电力人民币”圈子。

路径三:绑定关键矿产资源。 绿色电力的核心是光伏、风电、储能,这些都离不开锂、钴、镍等关键矿物。中国通过电力项目合作,可以更深入地与资源国绑定,确保关键资源的供应,并在此过程中推广人民币结算。

三、上海电力的优势与机遇

【优势】

· 政策支持:作为央企,背靠国家电投,符合国家能源安全与金融战略。

· 技术积累:在核电、光伏、储能等领域有全产业链能力。

· 海外布局:已在日本、马耳他、墨西哥等国开展项目,具备国际化经验。

【机遇】

政策与资金强力支持: 作为国家战略的抓手,公司在获取项目融资、政策性贷款、外交支持等方面将享有巨大优势。

订单爆发式增长: “电力出海”将从过去的零星项目,升级为系统性的区域能源规划,为公司带来持续且庞大的项目池。

估值重估: 公司的属性将从一家传统的电力公用事业公司,升格为“国家战略科技与能源安全”的核心标的。其估值逻辑将不再局限于市盈率(PE),而应包含其承载的战略溢价、成长溢价和稀缺性溢价。

产业链协同: 将带动中国整个电力装备(如东方电气)、新能源(如隆基绿能)、储能、电网技术(如国电南瑞)等产业链集体出海。

四、估值重构

在争夺未来“电本位”时代货币主导权的重要战略背景下:
短期看,“电投国际(上海电力)”成立带来的政策预期和订单预期值得重估。
中期看,上海电力海外项目的落地能力、盈利能力和人民币结算的实际推广,值得预期。
长期看,中国成功构建“电力-人民币”新体系这一场关乎国运的宏大叙事,其战略价值值得高估。
对上海电力的分析,应将其置于全球能源革命、大国博弈和货币体系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估值。

$上海电力(SH6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