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初开仓的帖子里面,我说用了新的思路,买了新的股票。
现在也来说一下情况把。
当时买的是半导体:澜起科技,液冷:中石科技,创新药:迈威生物。
澜起算是符合预期正常止盈,没什么好说的。后面2个跌的很惨,让我有很多收获。
很多人都在说怎么涨的,很少人说怎么面对下跌的,所以我想或许面对下跌的经验也是可以说说的
————————
1. 中石科技
买中石是先选的板块,液冷这个板块确定性强,后面一定有行情,高位连板票我直接排除。
然后在版块里选了业绩好,股价低估,有一定向上趋势的中石科技,
我以36元多的价格建仓中石科技,初始目标卖出价为45-50元。次日股价意外暴跌10%,但由于对该股基本面与逻辑有过深入研究,早有波动预期,因此并未慌乱,反而在尾盘选择加仓。
加仓后,持仓进入技术观察期:次日收出缩量十字星,显示多空分歧收窄;
第三日小阴线无放量,抛压明显减弱,盘面情绪稳定;
第四日光头小阳线叠加尾盘抢筹信号,进一步验证短期企稳。
基于此,我预判第五日可能开盘下杀洗盘,但实际当天股价直接拉出大阳线,开盘未砸盘,收盘价更精准收于暴跌前一日K线顶端上方,技术面彻底确认强势。
后续走势与我判断一致,虽然最近两天暴涨超出预期,但整体节奏仍在掌控中。
从买入到回本耗时12天,第13日(今天)完成止盈。(止盈以后全部补仓了创新药股)
这两周持仓中,绝大多数时间处于浮亏状态。
复盘来看,若缺乏对个股的深度研究,面对短期暴跌很难保持定力;若没有技术面的持续跟踪,也无法对中期走势形成明确预期。这次波段的收益,本质是研究积累与技术分析能力的兑现,并非运气使然。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得。
————————
2. 迈威生物
这只票是朋友多次推荐的,最初报价不到40元。我向来不碰没研究过的股票,但经不住他反复提及,加上创新药赛道确实让我好奇——这类标的太复杂,研报翻起来费劲,行业数据又庞杂,我一开始其实挺抗拒深入研究的。
后来看他推荐得认真,我咬咬牙花时间啃完了企业所有公开研报、公告,甚至跟踪了半年行业动态。发现他们的技术储备、研发管线进度在同赛道里算第一梯队,估值却比同行低不少,加上观察到股价在右侧上升趋势,这才决定入场。
谁知道买入就成了“噩梦”的开始:我买入即踩中“黑天鹅”。
接下来的两周,股价像断了线的风筝:从建仓的62元一路跌到48元,累计跌幅超30%。中间更经历了3天暴跌20%、开盘1分钟跳水12%的极端行情。但我反复核对过基本面:企业研发进展、管线研发进展、商业BD情况均未恶化,但是下跌就是在持续。我一路补仓,从最初的2层仓,补到8层仓——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
直到今天收盘,这个股票终于发了2个利好消息,企业回购股价上限调整到66元,与国外公司签定10亿美金的BD。
看到这些消息时,我突然松了口气——至少证明,我最开始的研究判断没有错。市场或许会因短期情绪上蹿下跳,但企业的研发进度、技术壁垒、行业卡位这些硬核价值,终会被时间兑现。
————————————
3. 我面对暴跌的总结
这场从暴跌到企稳的“拉锯战”,与其说是和股价波动的博弈,不如说是和自我认知的较量。
这些天我总在想:投资里最难的从来不是承受账户浮亏,而是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守住自己的研究结论。家人念叨“该止损了”,朋友追问“要不要割肉”,这些声音本身不可怕,真正让人疲惫的,是不得不反复解释“为什么我相信它值得等”——但换个角度想,这也逼着我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投资逻辑:买入时是否充分评估了风险?下跌是否改变了企业的底层价值?
其实我常被问:“XX今天跌了怎么看?”“XX下跌了要不要走?”这些问题,答案其实在买入的那一刻就该想明白。
我的经验里,A股几乎没有“买了就涨”的完美标的,真正的收益往往藏在“下跌时如何应对”的修行里。是恐慌割肉,还是冷静补仓?是跟着情绪跑,还是回到基本面锚点?这些选择,决定了我们到底是“炒股”,还是“做投资”。
今晚利好落地,明天股价或许还会有波动,但我知道,最煎熬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毕竟,能穿越下跌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买入前就做足的功课,和下跌时始终清晰的认知边界。
PS:我希望大家最好还是不要有这种暴跌的经历,如果真的不幸遇上,那就好好面对,认真总结。打不败我们的事情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PS2:这个买点很烂,按我的往常的策略这个位置是不可能买的。我复盘这个操纵是当时的走势太好+自己研究的比较深入,觉得还是很便宜,小仓位建仓也无所谓,后面下跌可以补仓。但是没有想到后面跌的这么厉害。跌到家里人都开始坐不住了......以后面对这种情况还是要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