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波士顿的冬夜,美国制药巨头辉瑞总部会议室内,科学家们凝视着来自中国团队的预测数据,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一个多月前,辉瑞组织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盲测比赛,这次测试主要是对辉瑞研发的三个尚未发布的药物分子进行晶型预测。这是一场对药物研发核心技术的极限挑战,参赛名单上,欧美知名机构林立。
测试结果宣布,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家成立仅两年、团队仅30余人的中国初创企业晶泰科技,对三个药物分子的晶型预测达到了100%的准确,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传统需要数月的研发过程压缩到了几天。
揭晓答案时,国内时间是凌晨三点多,晶泰科技的三位创始人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围坐在电脑前,听到结果公布后三人热泪盈眶。
这次技术胜利,让晶泰在2017年初正式成为辉瑞的供应商,也拉开了中国AI制药登上世界舞台的序幕。
从晶泰科技起步的2014年到如今,十年间,国内AI制药赛道涌现出了一百多家初创企业,如冰洲石、百图生科、深度智耀、埃格林医药等,他们讲着算法和算力的故事,手握“屠龙之术”,向传统药企和投资人描绘了一幅颠覆性的蓝图。
他们要颠覆的是新药研发所面临的“双十困境”——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十年以上,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十亿美元,而成功率只有1%。
时间就是金钱,创新药苦研发久已。
如晶泰一样的AI猎药人带着极大的热情闯入制药圈,他们的愿景是让《我不是药神》中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而AI就是那把钥匙,它让研发进程大幅度提高,研发成本指数级下降。
时间能缩到多短?晶泰科技的创始人马健曾设想过一个场景:早上设计出一个分子,下午就能把分子的化合物做出来。
AI开启了一个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的药物发现新时代。
生物医药领域里的钱,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疯狂地涌了进来。砸钱砸钱砸钱,资本直接堆高了整个赛道的成长空间。AI制药公司一时间风光无两。
此后,赛道开始变得拥挤,企业同质化、门槛低级化问题开始逐一暴露。AI降本增效的能力在药物发现阶段已经得到充分展示,但始终没能有AI发现药物上市。没有亮眼的临床数据,AI制药陷入寒冬,企业纷纷裁员、并购、转型。
十年一梦,活下来的AI制药公司们回归到了最初的本质:戒掉幻想、祛魅神话、走向务实。
生存法则已然重构,AI制药的生死竞速,才刚刚进入最惊险的赛段。
从荒漠启程
晶泰拿到辉瑞订单的那一年,在大洋彼岸,英矽智能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正在变卖个人资产维持公司运转。
Alex出生自欧洲的拉脱维亚,大多数时候,他都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黑色Polo衫,在巴尔的摩的实验室里向药企推销AI靶点发现技术。
每一次展示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每一次听到的反馈也基本相似:“想法很好,但请用实验数据证明”。
尽管现在生成式AI热度很高,但在Alex把AI和生物学、化学联系起来的2014年,还非常早期。
Alex的创业也属于半路出家,他此前从事的是IT行业,曾任职于ATI Technology,该公司被芯片巨头AMD收购后,Alex就一头扎进生物医药,并立志作为终身事业。
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的交叉赛道上,Alex原本想把AI应用于理解和处理基础生物学数据上(如预测生理年龄)。再和药企沟通后,他发现AI应用于药物靶点发现的价值更大。
创新药研发成功的关键在于靶点,所谓靶点就是药物与人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靶点可以是受体、酶、免疫系统、基因等。多数创新药研发失败,都是因为靶点选择错误。
为了提高药物研发效率,现代医学很早就提出了基于靶点的药物发现方式,如果能够将疾病与人体内可靶向的靶点进行排列组合,就有可能寻找到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但是,人工实验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成功率很低。
因此,Alex大胆设想,如果基于AI 对数十万篇医学文献、研究项目、临床实验进行查阅,或许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机制和治疗靶点。
Alex向药企兜售他的想法,一开始药企想要实验数据,有了实验数据验证之后,又说AI的能力并不强;当Alex说:“我们一起合作吧,会创造奇迹”,药企还是不相信。
这是AI在制药圈出现的前夜——它源于一部分人的先知先觉,他们相信AI可以识别药物特性的分子、预测生物分子结构,除了成功率大幅度翻倍,还可以缩短研发时间和节省研发成本。至于这种商业模式能否走通,谁都没有答案。
2014年,晶泰科技在筹备期时,温书豪带领团队开始找种子轮的融资,面对的也是茫然的市场,当时的国内对AI制药的认知近乎空白。
而彼时,中国医药行业正深陷“仿制药困局”。有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上市的37个Ⅰ类新药中,仅3个具备原创新作用机制。在全球401个研发靶点中,中国仅覆盖80个,创新药研发如同攀登悬崖。
马化腾看到项目时,曾对温书豪直言,当时项目报上来,没有人看过,腾讯以前不投这类,“但是你们做这个事情,是有社会效益的。”
经马化腾拍板,晶泰科技获得腾讯2400万元的A轮融资。此后又多轮加注,成为其重要投资方。
马化腾投资,拿到辉瑞的订单,这两件事在晶泰内部被反复提及,温书豪说,未必因为它们是最大的事,而是它们发生在晶泰科技最需要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