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考虑消费标的,于是研究了一下保健品。这些问题是基础研究过程的一些思考。继续 mark 下来,供后续复盘。
$汤臣倍健(SZ300146)$ $仙乐健康(SZ300791)$ $H&H国际控股(01112)$
Q1、人口发展趋势对保健品的需求量影响趋势是怎样?
结论:整体增长趋势还行,市场需求量能有 8-10% 年增速。
到2025年,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整体规模将突破4300亿元,未来数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涵盖保健品在内的美容与保健产品市场,预计到2032年其规模可达到3309.86亿美元,2025至2032年间的CAGR预计为8.59%;
其中 50% 以上销售量贡献来自老年人,2023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3亿,占总人口的21.1% 。这一庞大的人口基数构成了保健品市场的基本盘;与此同时,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群体(18-35岁)已成为健康养生消费的绝对主力,占总消费人群的83.7%;
这里研究出一个观点:3亿+老年人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待开启的巨大盲盒。不过它并非一个统一市场,而是传统与现代交织、分化与升级并存的复杂市场。根据财政部、人社局和国家统计局数据估算,在中国近3亿退休的老年人中:有大约2000万人为机关单位退休金领取者,占比约5%,领取月均6243的退休金。有约1.2亿为企业退休人员,占比40%,平均每月领取3271元。有约1.7亿为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者,占比55%,平均每月领取223元。
因此实际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仅不足 17%,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老年人绝对值增速快于保健品需求增速。
Q2、医保政策及保健品监管政策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是怎样的?
结论:国内政策不纳入医保+强监管 => 短期抑制“炒概念”广告,长期提升行业门槛与集中度,对合规+研发型公司偏利好;跨境电商政策相对宽松。
国内政策
不纳入医保: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保个人账户不得用于“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属于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其他支出”,该文件于2021年4月22日正式发布;
注册与备案制双轨并行:中国保健品行业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的严格监管下,实行“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双轨并行管理制度(跨境电商不受此限制),这一制度是企业产品准入的根本遵循 。
备案制(Filing)适用于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内已有原料(如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的产品。其特点是审批流程相对较快,门槛较低,有助于企业快速推出基础营养补充剂产品;注册制(Registration)则适用于使用目录外新原料或申请新保健功能的产品。其流程更为复杂,耗时更长,需要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和进行严格的审评,是企业推出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新规对保健功能的声称表述进行了规范,要求更加科学、严谨,避免使用绝对化或易与药品治疗作用混淆的词语;新规发布了《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首次允许企业在提供初步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自行申报新功能并同步申请产品上市 。
跨境电商政策
对于跨境电商,制度层面正把跨境零售进口“常态化、便利化”,但成分与功效宣称监管更严、执行更细。
– 正面清单持续优化(2022 年版调整延续),跨境零售进口作为合规路径被稳定支持;额度仍为单次 5,000 元、个人年度 26,000 元,享受“零关税+增值税/消费税按 70%征收”等优惠政策框架未变。
– 2025 年 1 月海关总署就《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对跨境电商零售食品(含保健食品)可免于注册等优化方向,被业内视为“制度性放松”信号。
– 与国内政策类似,跨境电商对个别敏感/争议成分与宣称合规趋严:例如 NMN 在国内仍不得作为食品或保健食品经营,2024 年起平台端也出现更严格的审核与下架动作。这属“要素收紧”。
这里顺便研究了一下跨境电商与国内销售税收层面的差异,发现跨境电商税还比国内销售少 4% 左右,难怪身边保健品那么多通过跨境电商途径进来。
Q3、中国保健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哪些?近年有什么变化?
结论:过去三年渠道格局的剧烈变迁,电商渠道(包含跨境电商)的份额持续快速攀升,而传统直销渠道的萎缩趋势明显,受医保政策变化,药店渠道也面临压力。
跨境电商占比
线下药店:受客流与价格力影响,增速放缓/结构分化;与O2O平台合作成为新增量来源,但门店毛利被平台佣金与价格对比压缩。
电商渠道:占据近 60%江山,预计未来会持续夸大渠道占比。传统电商(天猫/京东)仍是货架电商主阵地;平台规则更趋“功效合规+评价驱动”,强调长效供给链与复购;内容电商(抖音/快手)成最快增量口,准入门槛低、竞争极度内卷,投流/达人佣金推高获客成本,但对新品/新品牌极具放大效应;O2O即时零售(美团买药等)为高增通道,满足“即时+附近药店”需求;医药O2O 2024年快速增长,美团买药GMV与用户体量领先,成为药店与品牌不可忽视的第二增长曲线与价格锚;跨境电商为重要贡献力量,天猫国际领衔,京东国际与抖音全球争第二;
直销渠道和其他:显著萎缩。
从这里可以看到,保健品的销售渠道呈现多曲线并行,营销难度加大,客户分层,渠道多样化,线下要拥抱O2O;线上要“货架稳定+内容爆发”双轮驱动;全域经营与数字化用户资产成为胜负手,面临毛利压缩。
这里顺便说下发现的一个电,就是自2021年以来,保健品行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经历了显著下滑,从约1000亿元的高点跌至2024年6月的近400亿元,表现远逊于沪深300指数 。这种市场规模增长与资本市场估值下挫之间的巨大反差,除了有疫情三年让资本市场高估了保健品企业价值以外 ,也揭示了行业的核心矛盾,就是行业内部结构的剧烈动荡,包括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渠道的颠覆性变迁,现在的保健品企业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Q4、目前有没有合适的企业标的值得关注?
结论:比较遗憾。目前没有找到很好的标的。汤臣倍健受累于商誉减值和线上渠道乏力,业绩处于下滑状态;H&H 负债问题严重,看着危险;仙乐健康本来做代工生意相对能较稳吃到增长红利,但是也被疫情期间高价收购海外公司,当前经营状况不理想,预计商誉减值的可能性很大。
用巴老筛选好公司的三个维度进行筛选——
维度 1:能否长期赚钱?
仙乐健康:多剂型平台(软胶囊/软糖/饮品/片剂/粉剂/硬胶囊)、全球产能与法规资质、黏着度高的头部客户,切换成本与交付可靠性构成壁垒,但处于 B 端代工,毛利率天然低于品牌,净利与 ROE 水平尚可,靠产线效率与客户粘性赚钱;
汤臣倍健:品牌与渠道(药店+内容电商+私域)、高研发投入的单品化策略,仍具高毛利与品牌定价力;但营销依赖度高,2024 年投放/渠道/单品迭代滞后拖累 ROE;
H&H:Swisse 品牌与中国线上份额领先、跨境电商能力强;但渠道结构对跨境平台高度依赖,叠加集团负债杠杆高;毛利出众,但财务费用与BNC 调整使报表利润承压。
维度 2:是否值得信赖?
三家公司均为成熟上市公司,披露规范;H&H 年报详列利率/汇率对冲与债务结构,透明度尚可;但商誉减值及负债问题凸显。
仙乐健康:聚焦主业(CDMO),现金分红(2024 年报每 10 股派 6.5 元)与稳健扩产并行,但疫情并购失利,当前商誉减值可能性大。
汤臣倍健:2024 年主动收缩/优化投放与结构、强调“强科技+强品牌”;但业绩波动大,需要 2025–26 年产品迭代兑现,同时疫情收购失利,当前严重减值,账上未来商誉有继续减值可能。
H&H:披露明确的去杠杆与现金管理目标,但 2024 年净杠杆 3.99x、融资成本压力仍高。⚠️/❌(财务稳健性)
维度 3:是否买得便宜
仙乐 PR≈1.6(接近合理区间,略高于<1 的“理想线”);
汤臣倍健 PR≈6.6(显著偏高,需等待基本面修复与 ROE 回升来“消化”);
H&H暂不适用 PR(亏损),估值锚需看调整后利润+去杠杆进度
总的来说,保健品这个市场增量还可以,但由于客户多元分层,需求越来越细分;现在处于渠道乱战时代,行业利润面临重新分配,企业龙头需做渠道多元化;同时由于疫情期间虚高的需求,导致了企业龙头盲目扩张,埋下了商誉减值和超高杠杆的雷,当前还是观望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