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机制:氘代技术改造的口服多靶点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VEGFR、PDGFR等多条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增殖。
First-in-Class依据:国产首款氘代药物,全球第二款氘代抗癌药(继德立替尼后)。临床数据优于索拉非尼(中位OS 12.1个月 vs 10.3个月),获《CSCO指南》I级推荐。
作用机制:JAK抑制剂,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并抑制ACVR1,改善铁代谢失衡及贫血。
First-in-Class依据:国产首个JAK抑制剂类创新药,填补骨髓纤维化靶向治疗空白。临床数据(SVR35达43.2%)优于进口药芦可替尼(历史数据27%),获《CSCO指南》I级推荐。
作用机制:重组蛋白药物,通过直接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实现快速止血。
First-in-Class依据:全球首个重组人凝血酶,活性高于传统血凝酶且无病毒污染风险。与远大医药合作推广,2024年纳入医保。
研发进展:2025年ASCO数据:三线SCLC患者ORR 62.5%(10mg组),安全性良好(≥3级TRAE仅发生于10%患者)。获FDA孤儿药资格,全球首个DLL3三抗,计划2025年启动三期注册临床。
研发进展:2025年ASCO数据:二线宫颈癌ORR 40.9%(20mg组),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肝癌ORR 42.9%。全球首批进入临床的PD-1/TIGIT双抗之一,潜在同类最佳(Best-in-Class)产品。
研发进展:I/II期数据:晚期实体瘤DCR 75%,联合方案获NMPA批准进入三期临床。创新性双靶点设计,解决VEGF抑制剂耐药问题。
研发进展:临床前模型显示对G12D/V突变有效,计划2025H1提交IND申请。突破KRAS“不可成药”靶点,潜在广谱抗癌药物。
《CSCO指南》(2024-2025版)
ClinicalTrials.gov(ZG006、ZG005临床试验登记)
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氘代技术、双抗平台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