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末庄旧闻
 · 浙江  

$广厦环能(BJ873703)$
《热浪袭五年:隔壁老王穿越记》(仅供乐呵)
绍兴的夜,蛙声如沸。我伏案整理故纸,忽闻窗外异响,推门但见一道蓝光漩涡。再睁眼时,身处的已是五年后的世界。柏油路面蒸腾着热浪,智能飞行器在玻璃幕墙间穿梭,电子屏上滚动着"算力税减半"的政令。路边报亭的全息投影正在报道:"广厦环能承建的东亚智算中心今日启用,液冷技术使PUE降至1.05..."
我怔在原地,衣袋里突然震动。掏出一张电子名帖,浮现着"热能探访向导"字样。循着导航指引,我走向江畔那座犹如金属森林的建筑群。冷却塔表面流淌着虹彩般的冷凝水,让我想起《故都的秋》里描写的牵牛花露水——只是这露水,正在为万亿次的计算降温。
"王先生?"身着石墨烯散热工装的工程师迎上来,"您的参观证已备好。"他胸牌印着"换热系统首席设计师赵启明",眼角有被热浪炙烤出的细纹。
穿过磁悬浮通道时,赵工指向脚下:"这就是我们的多孔表面高通量管阵列。单根换热效率是传统光管的8倍,但能耗只有三分之一。"幽蓝的微光在管道间流动,宛如数码化的汴河渔火。我想起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竹制虹吸管",千年技艺精髓,竟在这未来热交换器中涅槃重生。
控制中心突然警报闪烁。"B7区芯片结温异常!"屏幕上某处泛起不祥的红色。赵工却不慌不忙启动应急预案:"启动相变冷却补偿系统。"但见数百个微型液冷单元自动重组流动路径,如同当年都江堰分水鱼嘴调节水量。不过十秒,热浪退潮般平息。
"就像治水不能只靠堵截。"赵工擦拭着智能眼镜,"我们模仿了人体汗腺调节机制——当局部过热时,相邻单元会形成临时微循环系统。"他调出三维模型:"这套系统刚获得第92项发明专利。"
休息区的全息新闻正在播报:"人形机器人年产突破千万台"。画面中,机器人关节处的微型换热器清晰可见。"这是我们的第二增长曲线。"赵工递过一杯用余热冲泡的龙井,"每台机器人需要18个精密热管理模块,而广厦的铜铝复合技术能让成本下降40%。"
窗外忽然掠过车队。"固态电池测试车。"赵工解释,"我们的微通道冷却板能解决快充热失控问题——就像给电池装上空凋系统。"他忽然笑起来:"知道吗?最先进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灵感来自南宋官窑瓷胚阴干工艺——既要均匀散热,又不能产生应力裂纹。"
暮色渐浓时,我们登上屋顶花园。远处数据中心的灯火如星海璀璨。"五年前人们还担心算力散热是无底洞。"赵工倚着栏杆,"但现在你看,每瓦特算力的散热成本下降了73%。这就像当年赵州桥的敞肩拱设计——看似增加了结构复杂度,实则通过分流压力提升了整体承载力。"
晚风送来冷却塔的嗡鸣。我想起古籍记载的东汉水排,那些利用水力鼓风的冶铁装置,曾让华夏钢铁技术领先千年。而今在这未来热管理系统中,又见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其实热管理本质是熵增博弈。"赵工突然哲学起来,"就像古人用风轮引导空气流动,我们不过是用纳米材料引导热能走向。所谓创新,不过是向传统智慧要答案。"
分别时他送我至门口,忽然说:"知道为什么热交换技术永不过时吗?因为只要还存在能量转移,就必然伴随热耗散——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的稀缺性。而我们做的,就是在物理法则的框架内寻找最优解。"
回望那座灯火通明的工厂,冷却塔喷出的水雾正映出霓虹光彩。我想起少年时读《考工记》的夜晚:"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个制造于二零二九年的夏夜,古老智慧与未来科技正在热交换器中完美交融。
归途经过城市能源大脑展示中心,巨型沙盘展示着全域热力管网。红色光流表示余热收集,蓝色代表冷能输送,恰如《山海经》记载的赤水与黑水,在这未来之城重新奔流。解说员正在讲解:"广厦环能的工业余热城市化利用技术,使区域供暖能耗下降60%..."
离开展厅时,电子屏显示当日热回收数据:相当于种下370万棵树。我忽然理解赵工说的"热熵博弈"——人类从未征服自然规律,只是学会在稀缺性中舞蹈。就像古人用火塘聚集温暖,今人用纳米材料引导热能,本质都是对稀缺资源的诗意安排。
夜空划过一道流星,却原来是广厦环能的高空冷却测试装置在作业。那些飞舞的光点,恍若张衡候风地动仪上的铜珠,正在为这个过热的世界寻找新的平衡。
【水调歌头·热衡】
熵增恒难逆,巧工导热流。
纳米微通道里,冷热自周游。
汲得芯片沸浪,化育江南春雨,余热暖重楼。
纵有算力无穷,冰心在玉壶。
承宋窑遗韵,继汉冶宏图。
五年磨剑,热浪深处见真如。
莫道能源有界,且看虹管通衢,天地入洪炉。
万物衡平处,春色满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