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横扫全球科技叙事、电动汽车颠覆传统制造之际,中国生物医药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弯道超车。
2024年,中国进入研发阶段的创新药数量首次突破1,250种,超过欧盟,逼近美国的1,440种。这不是偶然——这是十年产业政策、技术积累、人才归流与资本合力推动下的必然结果。彭博新闻在7月发布的独家分析中指出,中国正在重塑全球新药研发版图,成为不可忽视的生物医药新势力。
但更值得关注的,不只是数字的增长,而是质量和结构的跃迁。越来越多的中国原研药获得FDA和EMA“优先审评”、“突破性疗法”等身份认定,许多项目甚至直接成为国际合作焦点:从康方生物与阿斯利康的全球授权,到辉瑞与三生制药60亿美元的癌症药合作,再到7月28日恒瑞与GSK斩获125亿美元的全球交易……中国企业正从“技术追赶者”走向“价值定义者”。
在全球Biotech市场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位移的关键时刻,一种新的行业分化也在悄然上演:资源、平台、效率、体系构建能力差异,正决定哪些企业只是潮水中随波逐流,哪些企业能在结构重塑中持续领先。
一方面,行业“内卷”仍在加剧,围绕热门靶点和大分子策略的项目扎堆,“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真正有战略纵深、拥有技术平台和商业模式“双驱动”能力的公司,正不断突破效率与创新的边界,成为全球合作中的强势节点。
于是问题来了:当整个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拐点,谁能真正摆脱“仿制+改良”的路径依赖?谁能用底层创新能力重构研发流程与价值分配?
技术平台型企业的价值重估正在发生
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具备平台型能力的企业不再是“支持者”,而是逐渐成为创新药开发的“源头”。他们不只提供工具,而是创造方向;不只优化流程,而是塑造生态与规则。
这其中,一类企业尤为值得关注:他们既能打通“靶点验证—抗体药物开发—不同种属动物体内药效评价”的技术链路,又能将平台能力对外开放,以规模化、标准化的模式推动整个行业效率变革。
百奥赛图,正是这一类企业的代表。
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大浪潮中,百奥赛图的发展路径可谓亮点频出。是运气使然,还是源于其深厚的技术底蕴与对市场结构的敏锐重构能力?答案或许藏在它一步步走出的清晰战略中:从基因编辑起家,逐步搭建完整的平台体系,再到迅速建立货架型模型动物与全人抗体分子产品线,百奥赛图凭借强大的出海执行力,快速占领全球市场。
回顾其“双业务线”演进,更像是一场精准判断与果敢执行的市场重构:
率先创造模式动物“采购即用”市场
百奥赛图依托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平台,推出“BioMice百奥动物”子品牌,打造了3500+种创新动物模型和细胞系。其中,已构建超1000种靶点人源化小鼠优势品系,通过原位替换技术,将小鼠基因精确替换为人源序列,在不干扰内源调控的前提下,更真实地模拟人类生理病理环境,成为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双/多抗、ADC、小核酸等多类疗法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的“金标准”模型。
除靶点人源化小鼠外,百奥赛图还提供多类模式动物产品,如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转基因小鼠及免疫缺陷鼠,全面覆盖肿瘤免疫、T/NK细胞疗法、免疫激动剂等前沿研究需求,构建多维度、全类型的模型矩阵。成功将一众药企“自建模型”模式转变为“标准化采购”,大幅提升药企研发效率与成本可控性,已被TOP10药企广泛采用。
从“模型平台”的成功向“抗体源头”跃迁
基于全人抗体RenMice平台,百奥赛图于2020年启动规模化抗体开发—千鼠万抗计划,目前已针对1000+潜在可成药靶点构建起超百万级全人源抗体库,并结合AI智能化筛选平台不断扩大规模,使传统项目筛选方式演变为规模化、系统性、智能化新药发现流程,逐步成为全球合作伙伴的智能药物发现来源。
全人抗体库涉及肿瘤、自免、代谢、神经等多疾病领域,开放全球合作,支持合作伙伴对双抗、双抗ADC、类TCR抗体、纳米抗体、细胞疗法、小核酸药物等多种新兴疗法的需求。截至目前全人抗体合作项目已超过200项,包括默克,吉利德,ABL等多家国内外药企,展现出“技术平台驱动创新产品型企业”的多元落地路径与变现能力。
截至2024年底,百奥赛图总营收达9.8亿元,海外营收超70%,同比增长62,2%,涨势迅猛!
行业拐点中的必争未来
中国生物医药已从“跟跑者”跃升为“创新共塑者”。在全球投入加速、资本重估、监管开放的时代,像百奥赛图这样具备底层技术平台 + 规模化产品输出 + 全球合作能力的企业,将真正成为未来创新药物发源地。
谁在战略远谋下具备“创造市场需求”的格局?谁能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圈层?答案正在浮现。
百奥赛图不仅跟随行业趋势,更已经站在前沿,用技术生态与业务结构前瞻性回应行业最大问题:如何跳出内卷,成为真正的全球生物医药革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