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地位领先:公司是国内风机塔架制造龙头之一,产品覆盖 1.5MW 至 18MW 全系列机型,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2025 年 Q1 在手订单达 48.09 万吨,其中海上订单占比 30%(12.52 万吨),显著受益于国内海上风电装机量预期增量(2025 年规划新增 1400 万千瓦)。技术突破赋能高端产品:通过 “大型海上风力发电装备筒体椭圆度与同轴度综合控制方法” 等专利技术,实现单桩吨位从 1000 吨突破至 2000 吨以上,产品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5 年 6 月中标中广核阳江帆石、江苏如东潮间带等海上风电项目,订单金额超 5 亿元,验证技术竞争力。产能布局协同港口资源:依托珠海港集团资源,珠海子公司(注册资本 5 亿元)整合港口物流能力,江苏盐城基地二期技改后新增年产能 8 万吨,重点生产大型单桩、导管架等海工产品,目标覆盖广东及东南亚市场 50% 以上需求。
业务规模与盈利性突出:截至 2025 年 5 月,公司持有新能源发电业务规模达 681.3MW(风电 563.3MW + 光伏 118MW),2024 年实现上网电量 16.03 亿千瓦时,营收 6.02 亿元,毛利率高达 64.11%,成为核心利润来源。2025 年 Q1 新能源发电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 35%,显著改善盈利结构。战略协同效应显著:新能源发电业务与塔筒制造形成 “装备制造 - 电站运营” 闭环,电站项目优先采购公司塔筒产品,2024 年内部采购占比达 15%,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海外市场拓展提速:2025 年 Q1 海外订单同比增长 37%,首批出口卡塔尔的油气钻井平台导管架管桩已完成交付,南美玻利维亚风电塔筒项目进入审厂阶段,目标 2025 年海外收入占比突破 20%。技术出海与本地化生产:在东南亚布局合资工厂,利用当地低成本优势生产塔筒组件,2025 年计划在越南建成年产能 5 万吨的基地,辐射印尼、菲律宾等新兴市场。
营收利润稳健增长:2025 年 Q1 实现营收 5.64 亿元(同比 + 8.45%),净利润 4570.13 万元(同比 + 5.51%),毛利率 21.98%,环比提升 11.45 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高毛利海外订单交付及新能源发电业务占比提升。现金流与回款效率提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改善,应收账款周转率从 0.46 次提升至 0.59 次,显示回款效率显著优化。2025 年 Q1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19.72%,技术投入支撑长期竞争力。估值具备吸引力:当前市盈率(PE)18.2 倍、市净率(PB)0.98 倍,显著低于风电设备行业平均水平,且 2025 年 PE(TTM)较 2024 年下降 30%,估值与业绩增长匹配度高。
海上风电高景气延续:国内 “十四五” 规划明确 2025 年海上风电装机目标超 65GW,深远海化趋势推动单桩、导管架等高端装备需求。公司海上塔筒市占率已达 18%,深度绑定中广核、三峡等大客户,2025 年海上订单有望翻倍至 25 万吨。新能源发电政策加码:国家能源局推动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和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公司在建电站 90MW(风电 + 光伏),预计 2025 年并网后可贡献年营收 1.2 亿元,毛利率维持 60% 以上。
珠海国资委资源注入:实控人珠海港集团提供港口物流、资金支持及项目资源,2025 年通过珠海子公司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海上风电项目,目标 3 年内新增装机 1GW。海工装备战略落地:依托珠海基地发展海上风电基础装备(单桩、导管架)及油气钻井平台,2025 年海工业务营收占比目标提升至 15%,毛利率较传统塔筒高 8-10 个百分点。
原材料价格波动:钢材成本占塔筒生产成本 60% 以上,若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可能挤压毛利率。公司虽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对冲,但 2025 年 Q1 毛利率仍同比下降 1.7 个百分点。行业竞争加剧:天顺风能、泰胜风能等竞争对手加速全球化布局,2024 年天顺风能海外收入占比超 60%,毛利率 28.57%,显著高于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 46.92%,若主要客户订单缩减可能影响业绩稳定性。
短期:关注 2025 年 Q2 海上风电订单落地节奏及海外项目交付情况,若 Q2 净利润增速超 20%,股价有望突破 7 元。
中期:跟踪珠海子公司海工装备产能释放进度,若 2025 年海工业务营收达 5 亿元,对应估值可修复至 25 倍 PE。
长期:看好公司在海上风电装备及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卡位优势,预计 2025-2027 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超 30%,对应 2027 年 PE 有望降至 15 倍以下,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