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冠新材(SH603681)$ 华东师范大学张伟团队与上海永冠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围绕废塑料常温催化转化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展开,具体合作框架及进展如下:
一、合作主体与背景
- 合作方:华东师范大学(张伟团队)、上海永冠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681)及抚州市东乡区政府 。
- 技术核心:张伟团队研发的室温催化转化技术可在常温常压下将含聚氯乙烯的混合塑料废弃物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油,转化效率超95%,能耗降低70%以上,并实现“以废治废” 。
- 企业定位:永冠新材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胶粘材料供应商,业务覆盖胶粘材料、功能性薄膜等领域,拥有上海、江西、山东等生产基地,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产业资源 。
二、合作内容与模式
1. 技术产业化落地
双方于2025年4月签署协议,永冠新材主导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利用其现有炼化设施及产业资源推进中试放大和商业化生产。张伟团队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包括催化剂研发、工艺优化及技术指导 。
2. 政府协同支持
抚州市东乡区政府作为合作方之一,为项目提供政策扶持及产业配套资源,例如协助解决土地、环保审批等问题,推动项目在当地落地 。
3. 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 永冠新材的优势在于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尤其在江西抚州拥有大型生产基地,可快速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实际产能 。
- 张伟团队的技术与现有炼化工艺高度兼容,适合依托永冠新材的设施推广,同时团队持续研发新型催化剂以提升转化效率和经济性 。
三、合作进展与规划
1. 已达成的阶段性成果
- 技术验证阶段:实验室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处理包括聚氯乙烯(PVC)在内的多种难降解塑料,燃油转化率超95%,产物符合国际燃油标准 。
- 合作协议签署:2025年4月三方协议正式落地,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
2. 未来实施路径
- 中试放大:计划在江西抚州生产基地建设中试生产线,验证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的稳定性及经济性,预计2026年内完成中试并启动商业化投产 。
- 产能规划:若中试成功,永冠新材将逐步扩大产能,目标在3-5年内形成年产10万吨以上的废塑料转化能力,对应减少约1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
3. 市场与政策红利
- 国内“双碳”政策及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快速发展,该技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有望获得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 。
- 燃油产品可直接进入现有石化销售渠道,同时高附加值副产品(如芳烃、烯烃)可应用于化工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
四、合作意义与影响
1. 环境效益
该技术可有效解决塑料废弃物污染问题,减少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年产10万吨燃油计算,每年可处理约12万吨废塑料,相当于减少约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
2. 经济效益
- 燃油产品的市场价格与传统化石燃油相当,而废塑料原料成本低廉,项目投产后毛利率预计可达20%-25% 。
- 永冠新材通过布局循环经济领域,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企业在绿色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
3. 行业示范效应
项目若成功落地,将为废塑料化学回收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规范化发展 。
五、潜在挑战与应对
1. 技术稳定性与成本控制
中试阶段需进一步验证催化剂寿命、工艺稳定性及能耗成本,张伟团队计划通过优化催化剂配方和工艺流程降低单位成本至1500元/吨以下 。
2. 政策与市场波动
再生资源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若塑料废弃物回收体系不完善或补贴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原料供应稳定性。永冠新材正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废塑料回收网络,并探索与环卫公司、物流企业的合作模式 。
3. 竞争格局
废塑料化学回收领域已有多家企业布局,如中石化、格林美等。永冠新材需通过技术差异化(如常温催化)和成本优势确立市场地位 。
六、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与永冠新材的合作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通过技术方、企业方与政府方的协同,推动废塑料转化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项目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也为永冠新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未来,双方将重点推进中试放大和产能建设,同时探索国际合作,将技术输出至东南亚等塑料废弃物处理需求旺盛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