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板块唯一一家,研发出国产航空存储芯片,算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

用户头像
财报翻译官
 · 辽宁  

风险提示:本文为财报教学文章,不包含推荐行为,请勿据此操作,注意安全。

航宇微,这家深耕航空航天芯片领域18年的老牌企业,曾因连续三年亏损被贴上“ST预备队”的标签。$航宇微(SZ300053)$

但2024年二季度财报的几个关键数据,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净利润虽仍为负,但回款速度突然加快;

营收与现金流倒挂的“反常”现象背后,竟藏着订单暴增的秘密;

更让人心跳的是,四个总投11亿的大项目正在悄悄推进……宇微,究竟是在上演“绝地求生”,还是埋着更大的雷?

亏损三年,为何二季度突然“变脸”?

翻开宇微近三年的财报,亏损数字像一根刺扎在投资者心里:但当二季度数据砸下来时,市场突然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最扎眼的当属净利润——二季度仍亏6254万,看似与过往无异。但细心的股民发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去年的792天骤降至690天,同比加快13%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以前客户打款要等两年多,现在不到两年就能到账。

在芯片行业,回款速度就是企业的命根子,尤其是对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的宇微而言。

“这相当于给公司输血了。”一位跟踪宇微三年的私募基金经理分析,“过去亏损部分是被应收账款拖垮的,现在钱回来得快,现金流压力自然小。”

财报显示,二季度公司营收1.4亿,但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高达1.24亿,现金流充裕度远超同行。

这种“营收与现金基本持平”的罕见现象,恰恰说明企业话语权在增强——客户急着打款,生怕订单被抢。

1亿订单与2.38亿存货:是爆单前兆还是库存危机?

如果说回款速度是“暗线”,那合同负债和存货的暴增就是“明牌”。二季度财报显示,合同负债(已收客户订单)达1亿,同比增长10%

在芯片行业,合同负债相当于客户的“定金”,1亿的数字意味着下半年至少有数亿营收锁定。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存货——2.38亿,同比增长14%。有股民慌了:“存货涨这么多,不会是卖不出去吧?”但结合合同负债看,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存货增加很可能是为爆单备货。”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指出,“航空航天芯片交付周期长,客户下单后企业需要提前生产,存货增长往往是订单激增的信号。”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宇微的主业是自主可控的国产化SIP存储器,这类芯片主要用于卫星、导弹等高可靠场景。

近年来,随着“航天强国”战略推进,国产芯片替代需求井喷。宇微的SIP存储器已通过宇标规范认证,并实现小批量供货,正好卡在行业风口上。

11亿项目进度50%:宇微的“底牌”是什么?

如果说财报数据是明线,那宇微的“暗线”藏在四个在建项目中。

财报披露,公司目前有四个总投11亿的大项目正在推进,平均工程进度达50%。这些项目究竟是什么?

从公开信息看,其中至少包括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研发国产化存储器产线升级

前者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大脑”,后者则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宇微在产学研合作上的布局——与广州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算法,与横琴超算中心联手提供算力支撑,甚至与希腊Tradeline进行国际技术合作。

“这不像是一家亏损企业的操作。”一位券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评价,“研发投入需要持续烧钱,但宇微在亏损期仍敢投11亿,说明两点:一是管理层对行业趋势判断极准,二是背后可能有政策或大客户的支持。”

股民心声:这次是“真拐点”还是“画大饼”?

在宇微的股吧里,争论从未停歇。这种纠结背后,是投资者对“困境反转”故事的又爱又恨。

过去三年,宇微不是没有讲过“国产替代”的故事,但每次都被亏损数字打回原形。

但这次似乎不同——现金流改善、订单锁定、项目落地,三大要素同时出现,让“拐点论”有了更多支撑。

“关键看三季度。”上述私募基金经理提醒,“如果合同负债能转化为营收,存货能顺利消化,11亿项目能按期投产,宇微可能真的要‘飞’了。”

结语:一场关于“信任”的博弈

宇微的二季度财报,像一部悬念剧。亏损数字仍在,但回款、订单、项目的积极信号,却让市场开始重新定价。

对股民而言,这不仅是财务数据的博弈,更是对“国产芯片替代”大趋势的信任投票。

当夜幕降临,宇微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那些为SIP存储器、嵌入式SOC芯片奋斗的工程师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风险提示:财报良好的公司不一定会上涨,但是那些能持续大涨的企业,其财报一定非常出色。本文为纯粹的财报教学文章,并没有推荐之意,也希望大家能谨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