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说到农夫山泉,就想探究一下饮料行业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巴菲特当初为什么投资可口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乐?
带着问题去询问了一下市面上主流的AI工具,以下是我总结的重点要点。
可口可乐被视为“美国文化符号”,1985 年 “新可乐” 事件中,消费者对传统配方的强烈抵制,印证了品牌忠诚度的坚韧性。在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远超百事可乐,尤其在海外市场优势显著。相比之下,百事可乐虽在北美市场份额接近可口可乐,但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的覆盖广度和文化渗透力上稍逊一筹。截至 2025 年,可口可乐全球碳酸饮料市占率达 48%,远超百事的 25%。这种品牌护城河形成了长期稳定的需求,符合巴菲特“投资垄断性企业”的标准
可口可乐的轻资产与聚焦:可口可乐核心利润来自浓缩液销售(占比80%),无需直接运营装瓶厂,属于轻资产模式,现金流稳定且易于分析。其长期专注于饮料赛道,符合巴菲特“投资能理解的公司”原则。
百事的复杂性风险:百事采用“饮料+零食”双主业模式,虽然分散了风险,但增加了管理层注意力分散、资本配置效率低的问题。巴菲特认为这种多元化抬高了评估难度,不符合其偏好“业务集中”的标准。
巴菲特认为,复杂的业务结构会增加评估难度,而可口可乐 “连笨蛋都能经营” 的简单性,更符合他 “投资于能理解的公司” 的原则。
【日月思考:有点像格力和美的,一个专注空调,一个多元化做小家电】
1987年股灾后的抄底机会:美股暴跌后可口可乐市盈率降至约15倍(低于历史均值),估值极具吸引力。同时,CEO郭思达(Roberto Goizueta)推动的糖浆集中供应模式提升了利润率,为巴菲特提供了安全边际。
百事的相对高估:同期百事因多元化扩张估值更高,且碳酸饮料市场份额较低,投资性价比不如可口可乐
即使历史回测显示百事可乐长期收益更高(1988–2023年百事总回报约200倍 vs 可口可乐100倍),巴菲特仍坚持选择可口可乐,核心在于:
风险调整后回报更优:可口可乐业务单一性降低不确定性,而百事多元化增加行业转型风险(如健康饮食趋势冲击碳酸饮料)。
能力圈匹配:饮料行业的品牌护城河更易理解,百事的零食业务超出巴菲特评估范围。
【日月思考:投资确定性放在第一位,这个也是林园经常说到的,不要想着赚多少钱,而是我怎么样不亏钱】
巴菲特的决策本质是品牌护城河、业务简单性、现金流确定性三者的叠加。可口可乐的全球符号属性、高毛利、专注主业与股息传统,完美契合其“用40美分买1美元资产”的安全边际逻辑。截至2023年,伯克希尔仍持有9.3%可口可乐股份(价值超240亿美元),印证了这一选择的长期正确性。
【日月:投资前思考以十年周期想这家公司能持续赚钱,如果能,那就可以买入。如何不能或者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那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