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自己的确定性框架而言,优先级从高到低
(1)盘整突破
这是我自己交易系统中确定性最高的,我喜欢寻找那个熊市之后,在底部震荡个2-3年以上,多次冲击压力位,最好是底部提高的。
基本面而言,属于行业复苏初期。
就比如现在的船,不管什么原因,大船是突破了底部16年-24年的一个8年的14-30块区间,而同板块的其它还处于底部区域的压力位附近震荡。
这种预期是吃主升,但是主升真的很难等,很需要耐心。运气好,可能买进去就主升了,运气差,可能像我现在这样,蹲了2年了还没主升。
这种买进去的时候,就要做好继续震荡的预期,要么就是躺平不动,死等主升。要么就是底仓长线持有,部分仓位做中级波段,指数新高数量异常卖,指数新低数量异常买。
一般主升前,挖坑会比较小,挖坑太大,修复坑需要的能量太大,往往冲到压力位就没力气了,需要震荡一段时间等下一轮行情。这也是我今年对大船没有主升预期的主要原因。如果它是动力这种一直在顶部震荡的形态,我会有一些预期。而同板块的动力和防务虽然接近压力位,但是有船舶压在这里,这是炒作这个板块最大的压制力量,所以对今年的预期就是30%左右的一个震荡预期收益了。
从长线持有角度来说,这种是最优的,这个主升概率和超跌反弹碰到牛市类似,也就是20%或者更低。所以和行业景气度结合能提高一点胜率。
(2)热点双头
第一个头部是主升,第二个头部是见顶。一般这种波动性比较大,两个头部之间的回调幅度在50%左右,一般跟随新低数量异常见底。
这种就不用分析什么基本面了,跟随最热的资金去做就可以了。一般都是一年新高数量最多的板块,只能做基本面龙头,优点是翻倍速度快、模型稳定,缺点是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比较大,介入过早和过迟都会不舒服,所以对买点要求非常高。而且一般这种明星股都是底部5-10倍的,很多人会有心理负担。
双头之后还可以突破新高,但对于那一段我一般都是主动放弃的,只做确定性最高的这段。这段的预期收益就是50%-100%,主要是看能否有耐心等到新低数量异常这个时候和有没有勇气拿到双头位置,我一般就是还等不到新低数量异常就进了,压力位附近的放量大阳就会忍不住跑了。所以我自己实操可能收益更低。
(3)超跌反弹
这种在我这边是优先级最低的,因为之前在熊市和震荡市的时候,我吃了太多这种亏,所以我当时做了减法,宁可不做。因为超跌反弹80%概率会弱反弹和提前指数继续创新低,只有牛市才会有超级大的超额收益,不然平常也就是10%-30%区间。
当然也可以反驳说,它跟主升概率一样,为什么确定性比第一种低那么多?因为第一种是在保证长期不亏钱的情况,主升前年均收入可能0%-30%。而这种在超跌反弹变成反转前,如果持有不动,期望收益会是0%到-30%,如果运气不好,一轮主升也就是回本而言。
为什么我对第三种最不待见?因为大资金是聪明的,在行业反转前夕一般底部早就起来了,不存在给大部分人去捡漏的。所以很容易买到超跌的坑里面。而超跌完成修复变成反转后就转换到第一种形态了。
第一种形态在主升之后,就变成了第二种形态。这就是我对第一种优先级给这么高的原因,不仅仅是会有确定的主升,而且主升之后还有一个双头的容错,综合风险+收益的最高评级。而且因为长时间处于震荡,买到低位的概率大很多。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底部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第一种类型有三个优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会眼红别人涨,哈哈。
而第二种形态在顶部经历出货之后又会变成第三种形态,这就是一个周期的闭环。
从不同的交易周期来看,这三个模型优缺点是不同的。
从长线(3-5年)角度来说,第一种是最稳的,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享受这个的好处带来的缺点就是,比如现在的这种牛市,参与感会很弱。但是在震荡市和熊市,它会表现的很优秀。
第二种对于中期交易(3-6个月)来说是最优的,但是如果把这个策略做成长线持有,基本上是稳输不赢的,而对于短中期,它是最能打的。
第三种的优点是长线来说,相对1和2,长期买到最低点的概率最大,但持有周期很长,而且账户长期会处于亏损到盈利边缘,往往是刚刚回本,指数就见顶,开始跟着回调了,往往表现为涨的时候跟不上,跌的时候比谁都快。所以只有板块牛市和整体市场牛市才会有表现,这个概率有多小,随便复盘一下就能看到。
当然也可以选择比较中庸的方式,三种各30%左右。
为什么我没有呢?我特么当然是想满仓吃波主升了减仓。但人算不如天算,被套住了我能怎么办呢?
船之所以成本这么低,是因为买的早,后面又减仓加到重工里去了,这个板块,反正赚钱肯定是赚的,就是去年9月和今年没什么参与感而言。
要长线持有的话,最好是每一轮提一些利润,这样提几年本金就提出来了,出来的这部分可以等到新低数量异常的时候加仓,或者开超跌的新仓去搏超跌反弹也可以,或者拿去给老婆孩子买东西、旅游也可以。这样心态会比较淡然一些。
最后,希望主升不会来的太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