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药企集中发布中报,业绩大多实现了正增长,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随着产业持续壮大,未来政策也会愈加完善和透明,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好事。
恒瑞,中生,翰森,这些传统老牌企业基本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数字很漂亮,但如果只看创新药的收入,就值得好好思考一番了。恒瑞2025中报创新药销售收入75亿(2024H1是53亿,增长约40%),加上BD首付款20亿,加起来95亿(2024H1是66亿,增长44%);翰森制药2025创新药收入61亿(2024H1是50亿,增长超20%),但是计入2025上半年收入的BD首付款也有2亿美元,纯创新药销售收入大概是47亿人民币(2024H1是37亿,同比增长约30%),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收入78亿(+25%)。
百济神州更不用说,2025上半年175亿创新药收入,增长46%。
还有几个没公布中报的巨头,信达生物一季度收入24亿,半年报预计50亿左右,同比增长30-40%;
石药集团2024H1创新药收入估计为60-65亿,创新药占比约为50%。2025年H1预估总收入150亿,创新药预估为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0%。
康方生物暂未公布2025的业绩报告,但是2024年报显示公司全年产品销售收入为20亿,同比增加25%。
老牌仿制药企华东医药创新药2025H1也达到了10亿人民币,增速超40%。
这些老牌(仿制)药企巨头业绩增速都猛得一批,撑起高估值也不足为奇。
而且在集采政策逐渐缓和之后,这些仿制药企的仿制药营收也都还在,像恒瑞2025H1就还有60亿的仿制药营收,中生仿制药营收接近100亿,华东医药也有70多亿的仿制药收入。仿制药虽然目前利润不高,但保住了企业的现金流以及研发和销售队伍。所以,这些仿制药企大都账上躺着上百亿的现金,研发和销售投入也都很高,而且还在大幅增长。所以,当初集采之后那些说仿制药一分不值,劝药企全部放弃仿制药转型创新药的人,只能说对这个行业理解得太浅。
看过这些医药巨头之后,再来看看那些比较低估值的创新药企,比如贝达药业,和黄医药。这两个企业都曾经是小分子创新药的代表,但现在都不受市场青睐,原因就是营收基数低,但丧失了高增长的潜力。贝达药业2025H1创新药收入17.3亿,同比增长15%;和黄2025H1创新药产品收入1亿美元,同比还下降了22%,加上授权和里程碑收入后是1.43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5%。
艾力斯尽管前两个季度同比看着还可以,但马上也要布前两位的后尘,杀估值的概率比较大。
益方生物,荣昌生物,诺诚健华,迪哲医药目前营收基数都比较低(年营收低于20亿),增速普遍都很猛(同比增长超50%那种),估值也都比较高。相对而言,港股对这些营收低高增长的创新药企估值更合理,比如康宁杰瑞和君实生物。但科伦博泰和康方生物这种有巨大潜力管线的创新药企,估值也都上天了。
所以,目前尽管创新药市场火爆,但除了A股科创板这些基数低增长猛的企业可能有些高估之外,其他基本都对得起当下的估值。低估就是业绩增长不行,没有潜力管线;高估要么增长猛,要么有潜力管线,甚至二者兼有,但这些企业如果按照美股的定价,估值也不便宜(以百济300亿美元,传奇70亿美元作为估值标准来看)。
综合看下来,目前有可能低估的企业可能也就是石药(像恒瑞一样顺利转型,今年或明年业绩开始恢复增长);康宁杰瑞,双抗KN026有潜在大BD的可能性,引爆估值;和黄医药,重磅管线ATCC落地且数据漂亮;贝达药业,c-MET/EGFR双抗联用和眼药数据漂亮,白蛋白大卖。
$翰森制药(03692)$ $恒瑞医药(SH600276)$ $中国生物制药(0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