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035报告,十大技术跃迁,重塑未来世界

用户头像
德哥
 · 广东  

$华为概念(BK0632)$ $中芯国际(SH688981)$ $软通动力(SZ301236)$

近日,华为正式发布《智能世界2035》报告,系统描绘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十年将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产业与社会结构。报告汇聚百余名专家智慧,提出十大技术趋势,并深入剖析AI在教育、医疗、金融、制造、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智能世界2035》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驱动力量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而走向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AI将不再局限于数字空间,而是通过具身智能等形式,深度融入物理世界,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一体化。这场变革将系统性地重塑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1. 走向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由之路

当前AI本质上仍是困在数据中心的“数字大脑”,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正理解。报告指出,走向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然路径,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能让智能体像人类一样用身体感知世界,在互动学习中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复杂任务。

未来重点是通过数据驱动的“经验引擎”、思想规则驱动的“理念引擎”以及自身的“行动引擎”,三者协同支撑高保真世界模型,为AGI的实现筑牢根基。

2. AI智能体驱动产业革命:从工具进化为决策伙伴

AI智能体将彻底颠覆人机关系,从被动的执行工具进化为主动的决策伙伴。未来,你只需提出目标,AI智能体就能自主规划并完成复杂任务。

这场革命将驱动产业的范式转移,其市场潜力预计将从千亿级爆炸式增长至十万亿美元级别。

未来十年,人类与智能体的关系,将从“人 机分工”走向“人机共生”。智能体不只是新 型生产力工具,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伙伴。

3. 人机协同编程,重塑软件未来

软件开发将进入人机共生的新时代。AI Agent将承担大部分编码与测试工作,人类开发者则更专注于系统架构、创新设计和治理。

随着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兴起,软件开发正迎来一场全面重构。不仅是工具升级,而且是入口、 角色、流程、架构、安全、质量、生态、平台、组织、工具、协作的系统性变革。

4、AI于镜像世界中升维,新交互打开沉浸体验

人机交互方式将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空间,从单模态输入(键鼠、触控)演变为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五感”多模态交互。

虚实融合的“临境体验”将成为常态。比如个性化互动式教育将逐渐普及:“虚拟数字 老师”将带领孩子们走进量子世界,或是与史前 动物面对面,或是“穿越”到关键的历史节点。 第一人称视角的虚拟旅行直播将成为常态, 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乘坐 宇宙飞船在星际中穿梭、深潜海底、攀登世界屋脊等。

5、移动互联生态从App走向多Agent协同

生态将从以App为中心的“人找服务”模式,转变为以智能体为中心的“服务找人”模式。用户只需提出目标,主智能体便能协同背后无数个专业Agent自动完成复杂任务。

人机交互界面将走向 SMUI 空间多模态交互方式:从被动跟随的 GUI(图形用户界面),叠加 将主动发起的 SMUI(空间多模态交互界面);从多点触控变为多模态交互(眼动、手势、体态、 自然语言,以及周边环境信息);从统一的交互界面变为基于场景和用户个性的生成式界面。

6、具身智能跨越鸿沟,形成多个万亿产业

具身智能是AI走向物理世界的关键体现,将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大领域爆发。

预计2035年,L4+自动驾驶将规模化商用,家庭机器人成本将大幅降低,城市交通迈入“三维立体”时代,将催生三大万亿级产业:智能驾驶(2035年L4+级自动驾驶普及)、智能机器人(届时超90%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以及低空经济(个人飞行器成为现实)。

这不仅意味着汽车变成“移动办公室”,机器人成为“家庭新成员”,更将开启城市的“三维立体交通”时代。这三大赛道将是未来十年科技与资本的焦点,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半径和想象边界。

7、突破冯•诺依曼架构,新型算力满足海量需求

算力是新时代的“电力”,但成本是其普及的最大障碍。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算力成本奇点”:当AI应用价值超过其算力成本10倍时,智能化革命就将被引爆。

为了跨越这个奇点,我们必须应对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需求相比2025年增长10万倍的挑战。这意味着需要彻底突破传统计算架构,最终让澎湃的算力像水电一样,成为人人皆可用的基础资源。

8、数据即智能,Agentic AI驱动存储范式改变

数据的价值不再仅源于其规模或存储形态,而是通过动态激活、场景化供给与语义化存储得以全面释放。届时,数据不仅承载记忆,更将成为推动文明跃迁的“新燃料”。存储不再只是“数据仓库”,而将进化为“智能发动机”,与算力和算法一道,共同推动人类迈向智能社会的新纪元。

9、从移动互联网跃迁至智能体互联网

未来十年通信网络的连接对象将从90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其价值将从服务于“人与人沟通”向构建“智能体互联”的下一代网络发展。

为了满足“十年百倍”的通信增长需求,无线、光和数据通信产业将围绕智能、超宽和绿色进行系统工程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剪刀差”, 实现通信网络能力“十年百倍”的增长。

10、Token管理能源网络,让智能成为能源的“神经系统”

AI既是“耗能巨兽”,也将成为能源系统的“超级大脑”。

未来的能源网络中 Token 将成为能量管理的基本元素,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未来每一焦耳的能量 将可以被 Token 来定义并赋予可编程的人类意志,从而实现能源网络中每一个基本单元的“感知 + 决策 + 行动”的能力,完成能量载体的革命性变革,基于 Token 管理的能源网络将是未来能源网络 的重要技术趋势,将与通信技术(能源神经网络)、物联网 IOT 技术(能源神经末梢感受器),能 源区块链技术(能源记忆系统)等一起构建起完整的能源神经系统。

到2035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突破50%,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将高达1.5万亿度。AI将从能源的消耗者,变身为能源系统的管理者,实现智能与绿色的终极和解。

结语:人机共生,智享未来!

《智能世界2035》不仅是一次技术展望,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考。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成为我们的“认知合伙人”,共同构建一个更高效、更温暖、更可持续的智能世界。